开原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开原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
最近在开原的家长群里,有个话题特别火——初中生之间流行起了“百元叁小时电话”。乍一听你可能觉得奇怪,现在微信视频都不要钱,怎么还有孩子愿意花一百块钱打叁小时电话?
我家对门李姐上周就为这事着急上火。她儿子小磊平时挺省心的,那天突然要预支叁个月零花钱。仔细一问才知道,这孩子参加了学校的数学兴趣小组,每周叁晚上固定和叁个同学打长途电话讨论题目,已经坚持一个多月了。
电话那头到底在聊什么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纳闷。特意问了当老师的表妹,她说现在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和咱们那会儿完全不一样。有些拓展题在课堂上来不及讲透,孩子们就自发组织“电话学习小组”。
小磊告诉我,他们这个小组特别有意思。不是干巴巴地讲题,而是像玩游戏一样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搜集难题,有人整理思路,还有人专门研究简便解法。叁个小时下来,能把下周要学的重点提前过一遍,还能互相抽查知识点。
最让李姐意外的是,小磊这学期的数学成绩从班里中游蹦到了前五。而且不只是数学,整个人都变得会安排时间了,做事特别有条理。
这笔账该怎么算
表面看,开原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确实不便宜。但仔细想想,现在随便报个辅导班,一节课就要两叁百。这么一对比,四个孩子平分话费,每人每周才二十五块钱,就能解决很多学习上的难题。
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凑在一起,而是真的在享受思考的过程。有时候为了道物理题,能争论半个多小时,最后还知道去翻教材找依据。
我邻居家孩子更绝。他们小组把通话内容录下来,整理成电子笔记互相传阅。后来其他同学知道了,都追着要他们的“独家秘籍”。
藏在电话里的成长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打个电话嘛。但你发现没有,现在的孩子虽然天天刷手机,真正有质量的交流反而少了。这种固定时间的深度讨论,不知不觉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小磊妈妈现在逢人就夸,说孩子比以前会说话了。以前讲个事情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现在分析问题头头是道,连作文水平都见长。
其实想想也是,叁个小时要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解题思路,还得听懂别人的不同见解,这种能力在课堂上可学不来。
开原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这个现象,乍看是孩子们在交流学习,往深了想,何尝不是他们在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这个什么都要快的时代,能静下心来花叁个小时钻研几道题,这种专注劲儿本身就很珍贵。
当然啦,每个家庭情况不同。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式。也许不一定是打电话,可能是线下小组学习,或者是其他形式。关键是要让孩子们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主动去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
看着这些孩子们这么投入地学习,倒让我们这些大人有点感慨。有时候最好的学习方法,可能就藏在最普通的日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