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100元3小时服务,口岸平价叁小时体验
从大巴车下来,一脚踏进阿拉山口的风里,立刻就明白了什么叫“风口”。这风啊,呼啦啦地吹,带着点边境特有的干燥和草根的气息,吹得人衣角翻飞,也吹走了长途旅行的最后一点困倦。车站旁边,不少司机师傅靠在车边闲聊,看见我们这些外地面孔,便会热情地招呼一声:“去口岸看看不?一百块,带着你转仨钟头,划算!”
这就是我头一回听说“阿拉山口100元3小时服务”的情景。说实在的,当初心里直犯嘀咕,这价格在别的地方,怕是连个零头都不够。可转念一想,既来之则安之,试试看呗。
叁个小时,能看点什么?
开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口岸,皮肤黝黑,一笑起来眼角堆满了皱纹。他麻利地帮我放好行李,用带着浓厚西北口音的普通话说:“放心吧,咱这阿拉山口100元3小时服务,保准让你把这口岸的精华都看遍,还不赶路。”
车子缓缓启动,离开了车站那片嘈杂。王师傅没急着开往那些标志性的建筑,反而先绕着老城区转了小半圈。“你得先知道阿拉山口是咋长起来的,”他指着窗外一些略显老旧的楼房,“早些年,这里可没这么热闹,就是风大。”他说话不急不慢,像在讲一个熟悉的老朋友的故事。这种口岸平价叁小时体验,一开始给人的感觉不像旅游,倒像是串门。
国门是必看的一站。远远望见那庄严的国徽和飘扬的旗帜,心里自然就升起一股肃穆感。王师傅把车停在合适的位置,给我留足了拍照和静静观看的时间。他不多话,只是在我看向他时,才简单补充一两句,比如对面是哈萨克斯坦,那些排着长队的大货车们,一天要在这条路上跑多少趟。风依然很大,吹得旗帜猎猎作响,站在那里,你能清晰地感受到“边境”这两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接着,我们去了边防连的瞭望台旧址。地方不大,视野却极好。王师傅点起一支烟,眯着眼看着远方说:“你看,现在货来货往的,多热闹。可守在这里的人,日复一日看的,可不光是热闹。”他的话让我愣了一下,看着那片辽阔而略显苍凉的土地,似乎能想象到在那些平静或风雪交加的日子里,守边人的生活。
行程的后半段,我们去了新建的贸易市场。这里的气氛就截然不同了,人头攒动,各种肤色的商人用夹杂着手势的语言讨价还价,充满了活力和烟火气。王师傅笑着提醒我:“可以随便看看,买点小纪念品,记得砍价就行。”我挑了几个哈萨克斯坦的巧克力,价格果然实在。
回程的路上,王师傅看我对口岸的历史感兴趣,又特意绕了点路,指给我看最早的通商通道旧址,如今只剩下一点痕迹了。他说:“东西嘛,都是新的换旧的。但有些事儿,记住了挺好。”这叁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感觉不像被导游带着赶景点,更像是一个本地朋友,帮你把这阿拉山口100元3小时服务的里里外外、过去现在,都捋了一遍。
下车时,我付了钱,真心实意地对王师傅说了声谢谢。他摆摆手,又回到那群司机朋友中去了。我站在那儿,看着这个忙碌而有序的口岸,觉得这一百块花得真值。它不单是看了几个地方,更是用很短的时间,触摸到了一个边境小城的脉搏。这种实在的口岸平价叁小时体验,对于路过此地的旅人来说,确实是一份恰到好处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