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城学生好联系吗,大学城学生容易联系吗
最近和朋友聊天,他忽然问我:“你说,武汉大学城的学生好联系吗?”我当时愣了一下,这问题还真挺实际的。
说到武汉的大学城,主要就是指遍布武昌的这片区域。珞珈山下的武大,南湖边的理工大,还有华师、华科、地大这些高校,简直是一片青春的海洋。光谷广场一到周末,满眼都是背着双肩包、有说有笑的年轻人。
学生其实就在身边
如果你觉得大学生都待在象牙塔里,那可能有点想当然了。现在的大学生,活跃着呢。走在街道口或者广埠屯,随便进一家咖啡馆,很可能旁边坐着的就是在讨论小组作业的学生。他们需要兼职、实习,也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我那开文创店的朋友说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店里搞顿滨驰活动时,来的几乎都是附近高校的学生。“他们特别喜欢新鲜事物,也愿意尝试。”他说,“只要你提供的东西有意思,他们很自然就会参与进来。”
这么说来,大学城学生容易联系吗?关键可能不在于距离,而在于方式。你直接上去递名片、加微信,可能会把人吓着。但如果是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有价值的活动,沟通的门槛就低多了。
线上平台更直接
现在哪个大学生不用社交媒体呢?各种校园论坛、贴吧、微信群,都是很直接的渠道。我表妹在财大读书,她说班级群、社团群里经常会有公司发布的实习信息,还有各种志愿者活动的招募。
“我们其实挺愿意接触社会的,”她告诉我,“只要是正规、有趣的机会,很多同学都愿意试一试。”她还说,上学期有个创业团队在群里招募校园推广大使,不到半天就有二十多人报名。
所以啊,与其纠结大学城学生好联系吗,不如想想怎么通过他们日常使用的平台,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出现。生硬的广告没人爱看,但如果有价值的内容或有趣的活动,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去年参加的一个校园音乐节。主办方在微博上发起话题征集表演乐队,反响特别热烈。那天晚上,台下坐满了学生,掌声、欢呼声就没停过。活动结束后,很多学生主动关注了主办方的账号,还帮忙转发活动照片。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连接,就显得特别自然。
当然,每个学校、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太一样。有的同学社交活跃,参加活动积极;有的可能更专注于学业,对外联系相对少些。但这不正是年轻人的常态吗?
武汉这座城市的青春气息,很大程度上就来自这些高校学子。他们构成了这座城市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一部分。走在珞喻路上,看着叁五成群的学生,你能感受到那种蓬勃的朝气。
回到最初的问题——大学城的学生好联系吗?我觉得,他们其实就在那里,过着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等待着有价值的连接。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找到了合适的契机和方式,是否能真正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毕竟,真诚的交流,永远比刻意的接近更容易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