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山品茶上课群,合山茶艺学习交流圈
前几天翻手机,突然被一位老茶友拉进了一个叫“合山品茶上课群”的群聊。说实话,刚进去那会儿我还有点懵,心想这又是什么神秘组织?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大半个月,还真让我发现了一块宝地。
这个群啊,说它是“上课群”,可一点儿也不枯燥。没有正襟危坐的老师,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群里几位对茶颇有研究的前辈,聊起天来就跟邻家大哥大姐一样亲切。记得有一次,我泡了一款新到的生普,总觉得味道不对,苦涩感久久不散。我随手在群里发了一句:“这茶咋这么涩口呢?”没过两分钟,好几条语音就蹦出来了。一位网名叫“茶农老张”的大哥乐呵呵地说:“小伙子,水太烫啦!你这刚烧开的滚水直接往嫩叶上浇,茶叶里的苦味物质全给激出来了。下次试试降到90度左右,沿着盖碗边慢慢注水,保准不一样。”
我照着老张说的方法试了试,哎,你别说,那股子涩味还真就柔和了许多,茶汤也变得顺滑甘甜了。这种一点就通、立竿见影的分享,在群里简直是家常便饭。大家分享的都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全是自己一遍遍实践琢磨出来的实在经验。
从识茶到品茶,一群人的成长
慢慢地,我不再满足于只是解决泡茶的小问题。这个合山茶艺学习交流圈,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群里隔叁差五就会围绕一个主题闲聊,比如“如何分辨岩茶的‘岩韵’”、“绿茶该怎么存放才能保住鲜爽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晒出自家的茶器,有的分享不同水温下的口感对比图,热闹得像是在开一场场线上的茶话会。
我开始学着像他们一样,不再是为了解渴而“喝”茶,而是静下心来去“品”。看一看干茶条索的紧结程度,闻一闻温杯后摇香的热气,再感受茶汤在口腔里从舌尖到喉底的韵味变化。这个过程很慢,但却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茶的魅力。它不只是一杯有味道的水,更像是一位老朋友,每一次相遇,都能聊出新的感触。
前段时间,群里组织了一次小型的线下品鉴。我终于见到了总是耐心解答问题的“茶农老张”,也认识了那位对茶器美学很有研究的李姐。我们围坐在一起,喝着同一泡茶,聊着各自与茶结缘的故事。那种因共同爱好而聚在一起的温暖,是隔着屏幕无法完全体会的。合山品茶上课群,它不单单是一个微信群的名字,更像是一个纽带,把天南地北爱茶的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现在,每天打开这个群看看,已经成了我的习惯。看着不断有新的茶友加入,提出那些我曾经也问过的“傻问题”,而群里的老朋友们依旧不厌其烦地分享着经验,这种感觉特别好。在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大师,只有一群真心喜欢茶、愿意分享的朋友。如果你也对茶感兴趣,不妨也来找找这样的合山茶艺学习交流圈,或许,你也会遇见一杯让你惊喜的好茶,和一群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