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车站后街的小胡同
巷口飘来的烟火气
河源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总让我想起老电影里的场景。每次从火车站出来,绕过那栋褪色的售票大厅,拐个弯就能看见这条巷子。它和站前广场仿佛是两个世界——广场上是匆匆拉行李箱的旅客和不停按喇叭的出租车,而这里,时间像是被拉长了的麦芽糖,黏稠又缓慢。
巷子不宽,两边是些有些年头的居民楼。一楼大多被改成了小店,卖什么的都有。最吸引人的是那家肠粉店,老板是个嗓门很大的阿姨,她家的米浆是每天现磨的,蒸笼一揭开,白茫茫的热气能飘出半条街。再往里走,有个修鞋的老师傅,他的摊子小得只能放下一个人,可他的手艺真是没话说,我这双皮鞋在他那儿修了叁次,还跟新的一样。
其实车站后街的小胡同,最迷人的是它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生活气息。早上七点多,这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买菜的居民提着布袋子,慢悠悠地挑选着青菜;送孩子上学的爸妈,一边催着孩子快走,一边又忍不住在烧饼摊前停下来。偶尔能看到几只流浪猫在墙头晒太阳,它们对来来往往的人爱答不理,倒是经常有街坊给它们留点吃的。
我特别喜欢在下午叁四点的时候来这儿。这个时候人不多,阳光斜斜地照进巷子,把老房子的墙壁染成暖黄色。巷子尽头有家旧书店,老板总是趴在柜台后面打盹,店里的书可以随便看,买不买都行。我常在那儿一待就是一下午,翻翻那些泛黄的书页,偶尔还能找到些绝版的老书。
说到吃的,车站后街的小胡同真是个宝藏地方。除了那家肠粉店,还有做煲仔饭的、卖糖水的、炸油条的...每家都有自己的老主顾。我常去的那家面馆,老板娘记得每个熟客的口味。我每次去,不用开口她就会朝厨房喊:“一碗牛肉面,多放葱花不要香菜。”这种被记得的感觉,在大城市里显得特别珍贵。
住在这儿的人似乎都认识彼此。路过的时候,总能听到他们在聊天——“张阿姨,你儿子的工作找得怎么样啦?”“李叔,你家的花长得真好!”这种热络的邻里关系,让我这个外地人看了心里暖暖的。有时候我想,或许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寒暄,让这条巷子有了温度。
不过话说回来,河源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也在悄悄变化。去年回来的时候,发现有几栋老房子被拆了,盖起了新的公寓楼。那家我常去的旧书店,老板说可能明年就不做了,他的孩子都在外地,没人愿意接手。听到这些消息,心里难免有些失落。
但转念一想,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总有些东西在消失,也总有些新的在生长。就像巷口那家新开的奶茶店,虽然和整条街的风格不太搭,可店里的年轻人总是笑嘻嘻的,给这条老巷子带来了不一样的活力。或许再过几年,这里又会是另一番模样。
现在每次从火车站出来,我还是会习惯性地往巷子里走。哪怕什么都不买,就是在里面转一圈,听听熟悉的客家话,闻闻各家厨房飘出来的饭菜香,就觉得特别踏实。这条巷子对我来说,已经不只是一条普通的小路,它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安静地待在火车站后面,等着每一个想念它的人回来。
有时候站在巷子里,能听到火车站的广播声。那一刻特别奇妙——身后是即将开往远方的列车,面前却是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在这里交汇,让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子,意外地成了连接故乡与远方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