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学生出来卖一般在哪里知道的,汉中学生出来卖家通常在何处了解
最近跟几位家长聊天,说起孩子在学校做小生意的事。有个妈妈挺纳闷,说她家孩子前几天突然说要卖手绘明信片,她完全想不通孩子从哪儿知道这些门道的。这让我想起,其实学生之间做点小买卖,早就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了。
同学之间的小圈子
要说最直接的渠道,那肯定是同学之间的口口相传。课间十分钟,几个要好的同学聚在一起,聊着聊着就可能说起谁在卖什么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我们班去年有个女生,她做的黏土钥匙扣特别可爱,刚开始就是同桌买了一个,后来隔壁班同学看见觉得喜欢,就这么一个传一个,慢慢就有不少人找她订做。
这种同学介绍同学的方式,特别自然,根本不需要刻意打广告。有时候在操场上、食堂里,看到别人用着好看的本子或者别致的文具,随口问一句“哪儿买的”,对方说“某某班同学那儿买的”,这条线就这么搭上了。这种熟人介绍,大家心里也踏实,毕竟都是同学,不用担心被骗。
现在每个班级几乎都有微信群或是蚕蚕群,这些群聊有时候也会变成小小的交易平台。我侄女说,她们班群里偶尔会有人发几张图片,问有没有人想要,通常都是些小饰品或者二手教材。不过老师管得严,这种消息不能发太多,所以大部分交易还是私下里悄悄进行。
网络上的小天地
除了现实中的同学圈,网络平台给了学生们更大的空间。像蚕蚕空间、微信朋友圈这些地方,发个图片、写段文字都很方便。我认识的一个高二学生,他收集了不少限量版钢笔,偶尔会在朋友圈出掉几支。他说拍照的时候要选好角度,文字描述要写得吸引人,但又不能太像广告,不然会被同学笑话。
有些学生会专门建个相册,把要卖的东西整理好放进去,这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看。还有的会用一些二手交易软件,不过这个得偷偷用,毕竟家长不太愿意孩子花太多时间在这些上面。有意思的是,这些学生在网上交流的时候,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行话”,比如“打包价”、“仅拆封”这些词,用起来可熟练了。
有个卖手工饰物的女生跟我说,她发现晚上八点到十点发消息效果最好,那时候同学们写完作业,刚好有空刷手机。看来这些小家伙们,不知不觉中都摸出点营销的门道了。
校园里的隐形市场
其实学校里有些固定场所,慢慢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交易点。比如放学后的篮球场边上,经常能看到几个学生在那里交换卡片或者游戏周边。图书馆的休息区也是个好地方,有时候两个人约好在那里看货,安安静静地就完成了交易。
我们学校小卖部门口的那棵大树下,不知怎么就成了个“跳蚤市场”。同学们会把不再需要的课外书、文具摆出来,价格都挺便宜。老师们其实也知道这些事,只要不影响学习,不过分,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记得去年期末的时候,高叁学生离校前,那条林荫道上摆满了各种转让物品,从参考书到台灯什么都有。学弟学妹们在那里淘宝,场面可热闹了。这种时候,老师们反而会鼓励,说这是资源的再利用。
话说回来,为什么学生们都喜欢找同学买东西呢?我想了想,可能主要是因为方便。需要什么的时候,在学校里就能解决,不用特地跑出去买。而且同学卖的东西,往往更懂学生的喜好,价格也合适。最重要的是,这种交易带着人情味,不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不过我也见过有的学生太过投入,耽误了学习。所以啊,这件事关键还是要把握好度。既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又能赚点零花钱,确实是件好事。但要是本末倒置,把学习撂在一边,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现在想想,学生之间的这些买卖行为,倒像是他们小小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里面,他们学着怎么和人打交道,怎么判断价值,甚至还要考虑供需关系。这些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或许会成为他们很特别的成长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