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俗称炮楼区

发布时间:2025-11-03 03:39:30 来源:原创内容

第一次听到“炮楼”这个称呼,还是刚搬进大学城那会儿。我问出租车师傅去西门小吃街,他一边掉头一边很自然地反问:“是去炮楼那边吧?”我当时就愣住了,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抗战剧里那些高耸的碉堡。

到了地方才发现,原来就是几排再普通不过的居民楼。楼不高,统共六七层的样子,外墙有些斑驳,阳台外头挂着各式各样的晾晒衣物。要说特别,可能就是这些楼建得比较早,样式板正,方方正正的,在一片现代化的建筑群里显得有些突兀。

绰号背后的故事

后来跟学校门口小卖部的老板混熟了,才弄明白这个绰号的来历。老板说,这些楼是大学城最早的配套住宅,当年这片还是荒地的时候,它们就已经立在这儿了。“你看它们那个样子,四四方方的,孤零零的几栋,可不就像老照片里的炮楼嘛!”他一边说着,一边给客人找零。这称呼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地叫开了,连地图上都有人这么标注。

说来也怪,明明官方名字叫“学苑小区”,可所有人——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快递小哥——都更习惯用“炮楼”来指代这个地方。有时候在食堂听见同学约着“晚上炮楼见”,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要搞什么军事演习呢。

炮楼区最热闹的要数傍晚时分。下课的学生们像潮水一样从教学楼涌出来,叁叁两两地往那边走。楼下的店铺早早亮起灯,烧烤摊的烟雾混着香味飘得老远。卖煎饼果子的大姐动作麻利,一边摊饼一边和熟客聊天:“老样子?加俩蛋?”

这里的店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总有几家屹立不倒。比如那家开了十多年的理发店,老板总是抱怨学生嫌他手艺土,可每逢毕业季,又会有不少学生特意回来找他理发,说是要“有始有终”。还有那家租书店,在电子书横行的今天依然顽强地营业着,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大爷,他说就喜欢看年轻人安安静静看书的样子。

炮楼区的日与夜

白天的炮楼区要安静许多。除了几家全天营业的餐馆,大多店铺都是午后才开门。这时候能看到些不一样的景象——有老先生拎着鸟笼在楼下散步,几个阿姨坐在石凳上择菜聊天,偶尔还能听见哪家传出练钢琴的声音。

但夜幕降临后,这里就完全成了年轻人的天下。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各个小吃摊前都排着队,空气里交织着各种方言和笑声。二楼有家桌游店,窗户上总是映出晃动的人影,有时候突然爆发出欢呼,大概是有人赢了游戏。

记得有次深夜从图书馆回来,路过炮楼区,看见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站在路灯下弹吉他,声音在安静的夜里传得很远。他们脚边放着几瓶汽水,不时有人跟着哼唱两句。那一刻让人觉得,这些被称为炮楼的旧建筑,其实承载着特别鲜活的生命力。

这几年大学城周边建起了不少新商场和高档小区,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相比之下,炮楼区确实显得老旧了。墙皮有些脱落,楼道里的声控灯时好时坏,下水道偶尔还会堵。

不过奇怪的是,大家还是更喜欢往炮楼区跑。可能因为这里的物价更亲民,可能因为老板们都成了熟人,也可能就是习惯了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在新开的购物中心里,一切都太规整、太干净了,反而少了那种随意和自在。

现在我也成了习惯说“去炮楼”的人之一。这个绰号早就没了最初可能带有的戏谑,反而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暗号。它不只是几栋建筑,更像是大学记忆的坐标原点——无论毕业后走到哪里,提起“炮楼”,就能想起那些熬夜复习后吃宵夜的夜晚,那些在楼下告别又重逢的时刻。

有时候站在宿舍阳台望过去,那些亮着灯的窗户像一格格的胶片,每一格都在上演不同的故事。而“炮楼”这个称呼,就像给这些平凡的日子加上了一个特别的注脚,让普通的居民楼变成了青春记忆里最生动的背景板。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