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火车站小巷子200一次,邻近街巷相同价位服务
德阳火车站附近那片老巷子,我每天上下班都得经过。今早买豆浆的时候,恰巧听见两个刚下火车的旅客在闲聊,说的正是巷子里那些“200一次”的服务。
巷子口那家理发店的老板娘是我的老熟人了。趁着洗头的工夫,我装作不经意地问起这事。她用毛巾擦着手,叹了口气:“都是些苦命人。去年有个从绵阳来的妹子,带着生病的娃娃,实在没办法才做了这行。”
生活的另一面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觉得这些巷子乱糟糟的。可住久了才发现,那些站在巷子阴影里的人,多半都有说不出的苦衷。就像隔壁栋的老李说的,要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做这种见不得光的营生?
有时候深夜回家,能看见她们蹲在路灯下吃泡面。有个姑娘我认得,上个月还在超市当收银员,听说她母亲查出癌症,这才不得已换了行当。这让我想起菜市场那个总缺斤短两的鱼贩子——人到了绝境,哪还顾得上体面?
火车站周边这些巷子就像个微型社会,光鲜亮丽的宾馆隔壁,可能就是按次收费的出租屋。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心里怪不是滋味的。
价码背后
说到这200块钱的价码,其实挺微妙的。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就是一餐饭钱;但对另一些人,这可能是救命的医药费,是孩子下个月的学费。巷子尾那家小卖部老板有回跟我唠嗑,说他经常帮这些姑娘兑换零钱,她们收的都是皱巴巴的纸币,看着就心酸。
前些天刮大风,我看见个姑娘把外套脱下来盖在客人身上,自己冻得直哆嗦。后来才想明白,她那件外套太旧了,怕客人嫌弃。这种细节,要不是常在这片转悠,根本注意不到。
住在这一带久了,渐渐能分辨出哪些是迫于生计,哪些是好吃懒做。大多数人都属于前者,她们的眼神里总藏着些闪躲和难为情。反倒是那些职业的,举手投足都透着一股满不在乎的劲儿。
巷子深处有家做了二十年的包子铺,老板每天凌晨叁点就开始和面。他说这些姑娘是他最早的一批客人,总在天蒙蒙亮时来买两个素包子,然后匆匆消失在晨雾里。我想,她们大概也不愿意让别人看清自己的脸吧。
这些隐藏在德阳火车站附近巷子里的故事,就像老城墙上的苔藓,不起眼,却真实地存在着。每次路过那些亮着粉红色灯箱的小屋,我都会加快脚步,既怕打扰别人,也怕看见那些写满故事的眼睛。
洗衣店的大姐有句话说得在理:“这世上啊,没有人会主动选择跪着挣钱,都是被生活压弯了腰。”确实,与其站在道德高地对别人指指点点,不如想想怎么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被迫走上这条路的可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