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学生兼职50元叁小时通话
一则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消息
前几天,在我们本地的一个小群里,突然弹出一条消息,标题就是“瑞昌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我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心想这是什么新型的兼职吗?点开一看,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的滋味。消息里说,有初中生为了赚点零花钱,提供一种“陪伴通话”服务,3个小时,收费50块钱。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陪聊嘛,现在不是很常见?但当我想到话筒那头可能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这个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说实话,50块钱3小时,这个价格定得有点让人心疼。算下来,一个小时还不到17块钱。现在去奶茶店打个工,时薪可能都比这个高。为什么一个孩子会选择用这种方式来赚钱呢?他们是缺钱,还是缺别的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盘桓了好久。也许,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那50元钱,更是一个能听他们说话的人,一个能让他们暂时放下作业和考试压力的“树洞”。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我们那个年代。初中那会儿,零花钱不多,想买个喜欢的东西,得省吃俭用好几个星期。也动过兼职的念头,无非是帮爸妈多干点家务,或者去亲戚店里帮帮忙。但现在网络太发达了,孩子接触世界的渠道多了,想法自然也多了。这种“学生兼职50元叁小时通话”的模式,听起来简单,动动嘴皮子就行,但对正在成长中的他们来说,这里面藏着多少我们看不见的风险呢?
首先就是安全。网络世界虚虚实实,你根本不知道电话另一端坐着的是什么人。一个初中生,社会经验几乎为零,怎么去辨别对方的意图,又怎么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万一遇到别有用心的人,后果真是不敢想。这50块钱,挣得未免也太沉重了。
再者,这对他们的学习和心态又会有怎样的影响?每天晚上花3个小时陪陌生人聊天,哪还有精力去应付第二天的功课?而且,这种用时间和情感交换金钱的方式,会不会让他们过早地对人际关系产生一种功利性的看法?我并不是说赚钱有错,而是觉得,在这个年龄,有比赚这50块钱更重要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瑞昌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这种现象?我想,除了孩子本身可能有的零花钱需求外,是不是也反映出他们情感上的某种空缺?学业压力大,和父母朋友也许有话不常说,内心的孤独感需要一个出口。而这种方式,恰好给了他们一个既能倾诉又能获得一点经济回报的错觉。
作为大人,我们看到这样的消息,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或者简单地禁止。堵不如疏。我们得想想,是不是平时给孩子的关心和倾听太少了?我们是不是只关心他们的分数,却忘了问问他们今天开不开心,有没有交到新朋友,心里有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小疙瘩。如果能有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愿意把心里话都说出来,他们或许就不会去网上寻找一个付费的“耳朵”了。
这件事说到底,那50元钱只是一个表象。它更像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该多关注一下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我们这里是无价的,根本不需要用3个小时的通话来交换。我们应该成为他们最信任、最愿意倾诉的人,而不是让他们在陌生的电话线里,去寻找一丝慰藉和那微不足道的50元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