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校门口暗号是否仍在用
那些年,我们心照不宣的“通关密语”
前几天,跟老同学在网上闲聊,不知怎么的,就聊起了咱们在卫辉上中学时候的事儿。他突然问我:“哎,你还记得那时候咱们在学校门口对暗号吗?现在想想可真逗。你说,卫辉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 他这一问,可把我给问住了,思绪一下子就飘回了十几年前。
那时候,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不知是谁先想出来的主意,定了一套只有我们几个才知道的“暗号”。有时候是句歌词,有时候是个电视剧里的台词,每天不重样。放学后,在校门口碰头,要是谁能对上当天的暗号,那感觉,就跟地下工作者接头成功似的,又神秘又得意。现在想想,那哪里是什么暗号啊,分明就是属于我们小圈子的快乐密码。
所以啊,当我同学问起“卫辉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这个问题时,我心里其实挺感慨的。我试着去想了想,现在的孩子,还会玩我们当年的这种游戏吗?
你看啊,现在的小孩,人手一部手机那是标配。他们的社交,早就转移到了网络上。想找谁,微信发个消息就行;想约着干嘛,群里喊一嗓子就齐了。他们有自己的微信群、蚕蚕群,在群里斗图、发语音、打视频,交流方式又快又直接。好像,已经没什么必要,再去设定一个需要面对面、亲口说出来的“暗号”了。
再者说,现在的学校管理,也比我们那会儿严格多了。上下学时间,校门口往往都有老师和保安维持秩序,家长们也接送得勤。那种叁五成群、在校门口勾肩搭背、嘻嘻哈哈对暗号的场景,似乎也不太容易见到了。氛围不一样了。
这么一想,也许我们当年的那种“校门口暗号”,真的已经成了“时代的眼泪”了。它诞生于一个没有智能手机,交流更多依靠面对面和“脑洞”的年代。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约定见面这么简单的事儿,更多的是那种小团体之间的认同感、默契,还有一点点属于少年人的、天真烂漫的“仪式感”。
不过,你如果说这种“暗号文化”彻底消失了,我倒也不完全同意。它的形式可能变了。也许,孩子们不再在校门口对着拗口的句子,但他们可能会用特定的网络梗图来打招呼,会用只有他们才懂的群聊名称,或者是在游戏里约定好的“黑话”。这些,不就是新时代的“暗号”吗?本质没变,还是为了区分“我们”和“他们”,还是为了维系那份小圈子里的亲密和趣味。
所以,如果你现在再去卫辉的某所学校门口,问那些孩子们:“你们有什么接头暗号吗?”他们很可能会冲你摇摇头,觉得你这问题有点老土。但他们的手机里,或许正活跃着一个又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充满欢声笑语的“线上秘密基地”。那里的通行证,就是他们新一代的“暗号”。这么一想,是不是也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