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扶余哪些小巷在营业
扶余的小巷烟火气
最近总听街坊邻居念叨,扶余那些老巷子越来越热闹了。今天我特意起了个大早,打算亲自去转转,看看究竟有哪些小巷子开始营业了。
顺着人民剧场旁边那条斜坡往下走,还没到巷口,那股熟悉的油炸糕香味就飘过来了。李婶的摊位前已经排起了小队,她那口用了十几年的铁锅滋滋作响,金黄的豆沙馅儿从酥脆的外皮里微微渗出来。“现在这条巷子早上六点就开张啦,”李婶一边麻利地装袋一边说,“隔壁老张家的豆腐脑、刘师傅的韭菜盒子也都出摊了,大家像是约好了似的。”
拐进南门里的青石板路,这里的变化更让人惊喜。去年还紧闭的木门,现在好多都敞开着。王家剪纸的窗台上摆着新作品,红艳艳的窗花在晨光里特别亮眼。再往深里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从巷子尽头传来,七十多岁的赵师傅正在打造农具,他说现在来订做小锄头、花铲的城里人多了,“没想到这门手艺又被大家想起来了”。
走到城西那片老居民区,正好碰上社区的马主任。“咱们这儿现在可有十多家小店营业了,”他指着巷子两侧,“修鞋的、改衣服的、做糖人的,都是老手艺。街道帮着统一做了招牌,通了水电,大家做生意方便多了。”
路过孙大爷的修车铺时,他刚给一个年轻人的自行车补好胎。“现在扶余哪些小巷在营业?数都数不过来喽,”他拧着螺丝,头也不抬,“光是咱这片区,少说也有二叁十家。以前大家都往大街上挤,现在发现还是巷子里自在。”
快到中午时,我绕到后街那条最窄的巷子。果然,刘阿姨的凉皮车已经停在老位置,几个熟客正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吃得正香。“在这做了二十年,”她擦擦手,“最近生意特别好,好多年轻人专门找过来,说就喜欢这种巷子里的老味道。”
往回走的路上,碰见几个举着手机拍照的游客。“我们是从抖音上找过来的,”其中一个姑娘说,“看视频里这些巷子特别有味道,就想着来找找扶余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没想到这么多惊喜。”
太阳渐渐升高,巷子里的光线变得柔和。那些重新开张的店铺,像是给这些老巷子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师傅在店门口不紧不慢地干活,偶尔和路过的人聊上两句。这种节奏,让人莫名觉得安心。
路过社区公告栏时,看见上面贴着几张手写的广告——教书法的工作室、做传统点心的作坊,都是最近才开起来的。住在隔壁的大姐凑过来说:“现在晚上下班回来,巷子里亮堂堂的,心里都踏实。”
站在巷口回头看,夕阳正好打在那些老招牌上。这些重新热闹起来的小巷,就像老树发新芽,既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又添了不少生机。或许,这就是咱们扶余最动人的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