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邻近站前小街
钟祥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邻近站前小街
每次从钟祥火车站出来,目光总会被对面那片与车站的崭新格格不入的老街区吸引。说它是街区,其实也就是几条巷子交织成的一片天地,其中最让我有走进去冲动的,就是那条紧邻着站前小街的巷子。站前小街还算规整,开着些快餐店和便利店,迎合着南来北往旅客的匆忙。可一拐进那条小巷,时间仿佛就慢了下来,空气里的味道也变了。
巷口总坐着几位老人,摇着蒲扇,用我半懂不懂的方言聊着天。他们看着车站广场上的人潮涌动,眼神里是一种见怪不怪的平静。巷子不宽,两个人并排走都有些勉强,两旁的房屋挤挤挨挨的,墙壁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有些墙皮剥落的地方,露出了里面不同年代刷过的颜色,像一本不小心被翻开的旧书。
往里走,生活的气息就扑面而来了。这里的空气是复杂的,有谁家厨房飘出的炒菜香味,带着浓浓的锅气;有老房子固有的、淡淡的霉湿气;偶尔还能闻到修理铺里传来的机油味。耳朵里听到的,是电视机里传出的戏曲声,是主妇在自家门口水龙头下洗菜的哗哗声,还有小孩子追逐打闹的欢笑声。这些声音和气味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只属于这里的氛围,让人觉得特别踏实。
我常想,这钟祥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就像一个被快节奏世界遗忘的角落。火车站代表着出发与到达,代表着远方和速度。而这里,一切却都以一种近乎固执的缓慢节奏运行着。晾在竹竿上的衣服慢悠悠地滴着水,一只花猫在墙头慵懒地伸着懒腰,连阳光透过瓦檐洒下的光斑,移动得都那么不情愿。站在这巷子里,能清晰地听到火车进站的汽笛声,但那声音传到这里,似乎也被滤掉了尖锐和急促,变得柔和了许多。
巷子深处有家开了几十年的理发店,老师傅用的还是最老式的手推剪。他不紧不慢地工作着,和躺在椅子上的老主顾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家常。理一次发可能得花上半个多小时,但这时间在这里仿佛不是成本,而是一种享受。这情景,跟站前小街上那些行色匆匆、拖着行李箱寻找最快一碗面的旅客,形成了再鲜明不过的对比。
再往里,能看到一些院子的门虚掩着,透过门缝,能瞥见里面搭建得有些杂乱的小天地,种着花草,停着旧自行车,堆着些舍不得扔的旧物。这种“不规整”,恰恰充满了旺盛的生活力。它不像那些被统一规划的商业街,每寸空间都为了效率和盈利。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服务于居住在这里的人最真实、最琐碎的生活需求。
站在这里,你会感觉到一种奇妙的连接。一边是象征着现代交通枢纽的钟祥火车站,它宏大、光鲜,连接着外面的广阔天地;另一边是这条沉默的巷子,它狭窄、陈旧,固守着一方人间烟火。它们是如此不同,却又仅一条马路之隔,彼此对视,彼此依存。火车带走了向往远方的年轻人,而这条巷子,或许还留着他们童年的记忆,等待着他们某一天的归来。
我不知道这样的巷子还能存在多久。城市总是在不断更新,也许某一天,它也会被规划,被拆除,被新的高楼大厦所取代。但至少在现在,它还在那里,像一个慈祥的老人,安静地坐在热闹的车站对面,看着一代又一代人从这里出发,又看着一些人风尘仆仆地回来。它不只是几条旧巷子,它更像是一个地方的根,藏着这座小城最原本的体温和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