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小巷子玩辩辩快餐,梅河口小街玩辩辩快餐
梅河口这座小城,总有些角落藏着说不完的故事。那天傍晚我骑着电动车穿行在老城区,拐进了一条熟悉的小巷子。青石板路被雨水打湿后泛着光,墙角的青苔绿得发亮,空气里飘着家家户户烧菜的香味。几个穿着校服的男孩蹲在电线杆底下,脑袋凑在一起盯着手机屏幕,时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
我放慢车速,听见他们兴奋地喊着“快推塔”“等我吃个辩辩快餐”。这熟悉的名词让我忍不住笑了。多少年没听过这个词了,记得我们上学那会儿,周末最期待的就是凑够零花钱,钻进小巷子里的网吧,买份五块钱的炒饭,边吃边在游戏里厮杀。那会儿的快乐就这么简单,一份热气腾腾的辩辩快餐,加上两小时的游戏时间,能让我们开心一整个星期。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味道
说到辩辩快餐,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明白。这不是什么连锁品牌,而是我们这儿独有的叫法。特点就是快、便宜、管饱。老板通常就在巷口支个小摊,一口大铁锅颠得飞起,米饭、鸡蛋、火腿肠、包菜丝呼呼一炒,叁分钟出锅。因为最早来吃的都是急着上网吧玩辩辩游戏的学生,大家就管这叫辩辩快餐了。
我至今记得巷子口王阿姨的摊子,她总系着那条洗得发白的围裙,动作麻利得像变魔术。有次我忘带钱,她笑呵呵地说“先吃着,下次再说”。那份炒饭的锅气,混合着巷子里飘来的栀子花香,成了我记忆里最温暖的夏天味道。现在的梅河口小街上,虽然冒出了不少新式餐厅,但你要是细心找找,还能发现几家坚持做辩辩快餐的老摊子。
前两天路过梅河口小街,看见几个中学生围坐在塑料凳上,捧着一次性饭盒吃得正香。其中一个男孩抬头对同伴说:“这家味道最像小时候我奶奶炒的。”这话让我愣了下神,忽然意识到,这种看似普通的炒饭,其实已经成了这座小城的味觉记忆。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这种简单的食物能让人这么留恋?也许是因为它总出现在我们最快乐的时光里——放学后的自由时间,周末的聚会,游戏胜利后的庆祝。那份粗糙却实在的烟火气,恰好记录了我们最简单纯粹的少年时光。
夜幕降临,巷子里的路灯次第亮起。我又瞥见那几个男孩站起身,互相追逐着往网吧跑去。他们消失的转角处,辩辩快餐的摊主刚送走最后一拨客人,正熟练地收拾着灶台。这份延续了十多年的市井风景,在渐深的夜色里,显得格外温暖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