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北安海选品茶自备场所
最近常听茶友提起北安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我愣了半天。这不就是咱们平时约着喝茶的升级版嘛?后来才弄明白,原来现在不少茶客都偏爱这种形式——既保留了海选的丰富选择,又能按自己习惯布置茶席。
上周应朋友邀请,我去了趟城东的茶空间。推开木门就看见七八张茶席错落有致,有人正从棉麻包里掏出冰裂纹盖碗,还有个姑娘在调试便携电陶炉。这种北安海选品茶自备场所的模式确实有意思,既不像传统茶室那么拘谨,又比随便找家茶馆多了份自在。主办方备了二十多种茶样,从桐木关的老枞到易武山头的春料,光闻干茶香就让人迈不动腿。
茶席上的个性风景
最让我惊喜的是第叁桌的茶席布置。主理人带了湘绣茶席巾,手绘青花瓷的茶则上还刻着《茶经》选段。他边温杯边笑道:"自家用顺手的器具,泡茶时更得心应手。"这话确实在理,见过有人用紫砂壶泡熟普能精确到秒出汤,也遇到过带着定窑白瓷专攻绿茶的。这种自带工作室的灵活性,反而让每张茶席都成了独特的风景。
不过要说起门槛,倒也没想象中高。邻座刚入门的茶友就只带了最基础的叁件套,照样和大家聊得投机。主办方很贴心地准备了公用茶具,还有位资深茶人现场指导水温把控。记得当时试了泡凤凰单丛,满室蜜兰香飘散时,整屋人都不约而同深吸了口气——这种随时发现惊喜的感觉,或许就是海选最吸引人的地方。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模式能流行开来不是没道理的。既避开了传统茶室按位计费的压力,又比各自在家喝茶多了交流的乐趣。那天我们尝到第七款茶时,突然下起雨来。听着雨打芭蕉,看着蒸腾的茶雾,突然觉得:或许喝茶本就不该有太多条条框框,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临走前有个插曲让我印象深刻。两位茶友因为对某泡岩茶的火工看法不同,竟相约下周带着各自藏茶再来切磋。看着他们认真交换联系的样子,忽然觉得这哪是在喝茶,分明是在编织一张温暖的茶人网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