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做大活的地方,丹江口活力场所
丹江口这地方啊,说起做大活,老辈人准会露出会心一笑。这里说的"大活"可不是普通活儿,而是指那些需要大伙儿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重要工程。记得小时候常听爷爷讲,六十年代修大坝那会儿,十里八乡的壮劳力都扛着铁锹赶来,号子声能从清早响到天黑。
一江清水背后的温度
如今站在巍峨的大坝上,还能感受到当年那种热火朝天的劲儿。去年开春,我在移民新村遇到七十岁的陈老汉,他正给孙子比划当年抬石头的姿势。"那时候哪有机械啊,全靠肩膀扛!"老人说着弯腰示范,布满老茧的手还在微微发颤。正是这些朴素的人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建成了这座利国利民的水利枢纽。
现在的丹江口活力场所早已不限于建设工地。清晨的沿江步道上,晨练的人们迎着江风打太极;正午的渔码头,刚靠岸的渔船正在卸货,银光闪闪的鳙鱼在筐里跳跃;傍晚的文化广场,秧歌队的红绸子舞得正欢。这些鲜活的日常,构成了丹江口特有的生活图谱。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遇到的一位返乡青年小张。他在南方打工十年,最后选择回老家开民宿。"看着南水北调的水送到北方,心里特别骄傲。"他边说边擦拭着柜台上的水晶摆件,那里面封存着丹江口的清泉水样本。"很多客人就是冲着这口水来的,想看看养育半个中国的源头什么样。"
最近在滨江公园新开的露天茶座成了热门去处。木栈道延伸到江面,坐着就能看见粼粼波光。周末常能遇见写生的美院学生,画板上流淌着江岸的四季。有时渔船经过,船家会热情地抛过来几条刚捞的江鱼,这种不经意间的馈赠,总让人心里暖暖的。
要说丹江口做大活的地方有什么特别,大概是那种代代相传的实干精神吧。从当年的肩挑背扛,到现在的生态养殖、旅游开发,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就像江心的航标灯,无论昼夜始终亮着,指引着来往船只,也守望着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
下次你若来到丹江口,不妨在黄昏时分去江边走走吧。看落日把水面染成金红色,听浪花轻轻拍打堤岸。说不定能遇见收网的渔民,他们会用带着方言的普通话,给你讲那些对于水和奋斗的故事。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其实正是丹江口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