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海选场子,鹤岗海选活动现场

发布时间:2025-11-05 05:40:34 来源:原创内容

北方的清晨带着点凉意,鹤岗这座小城的天刚蒙蒙亮,城东老剧院门口就已经聚起了人。穿着厚外套的大爷揣着袖口张望,几个年轻姑娘站在台阶上整理衣领,人群里偶尔传出几句带着东北腔的闲聊。“听说今天这场面挺大?”“那可不,主办方把二楼排练厅都腾出来了。”

红色横幅在风里轻轻晃着,“鹤岗海选活动现场”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工作人员推开门,人群像解冻的河水般缓缓流动。走廊墙壁上还留着上世纪末演出的老照片,磨得发亮的水磨石地面倒映着匆忙的脚步。

后台的光影交错

化妆间里飘着发胶和粉底的味道。穿蓝色连衣裙的姑娘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转音,旁边梳马尾的女孩正活动手腕脚腕,舞蹈鞋在地板上摩擦出细碎的声响。有个戴眼镜的男生独自坐在角落默词,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打着拍子。

评委席设在老舞台前方,叁位评审面前摊着评分表。舞台左侧的立式麦克风漆皮有些剥落,露出底下深色的木头。当第一个选手握住话筒时,所有交头接耳的声音都静了下来。

鹤岗海选场子总带着这种奇特的温度。不是电视上那种光鲜亮丽的选秀,倒像谁家操办的大事,带着点粗糙的真挚。台下坐着的大多是选手的亲戚邻居,有人举起手机录像时,屏幕的亮光在昏暗的观众席间明明灭灭。

穿校服的小姑娘唱民歌差点破音,台下却响起鼓励的掌声。中年大姐的二人转唱段让几位评委都跟着打起节拍。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个外卖小哥,工作服都没来得及换,唱《鸿雁》时整个场子都安静了,他声音里的沧桑感,根本不是技巧能练出来的。

候场区总是最热闹的。选手们互相整理衣领,分享润喉糖,偶尔交流哪个碍罢痴的设备更好。有个刚表演完的男孩红着脸回来,同伴捶了他肩膀一下:“行啊你小子,刚才那段颤音绝了!”

记者在消防通道碰到蹲着吃盒饭的组委会老张。他抹了把汗说:“每次海选都像过年,这些孩子啊,缺的不是天赋,就是个展示的机会。”他指着走廊,“你看那些家长,比孩子还紧张。在咱们这鹤岗海选活动现场,能不能选上倒是其次,重要的是他们敢站上那个台子。”

下午四点,夕阳从老剧场的西窗斜射进来,在斑驳的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光带。最后一位选手是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他带着萨克斯上台,吹了首《茉莉花》,音符在光束里轻盈跳跃。

人群散去时,剧场管理员开始清扫地上的号码牌和节目单。评委们还在会议室激烈讨论,偶尔有只言片语飘出门缝:“那个跳蒙古舞的丫头…”“…音准差点但感情特别真…”

门外,落选的姑娘被家人搂着肩膀安慰,晋级的几个年轻人约着去喝牛肉汤。鹤岗的夜晚来得早,路灯渐次亮起,那些对于梦想的讨论,和着热汤的雾气,消散在东北小城特有的、带着煤烟味的风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