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类似炮楼称呼
这事儿说来也挺有意思,第一次听人说“去炮楼那边吃饭”,我还真愣了一下。脑子里浮现的是战争片里那种高高的圆形碉堡,心想这哪儿跟哪儿啊?后来在牡丹江待久了才明白,大家口中所说的“炮楼”,指的就是大学城周边那几栋特别显眼的筒子楼。
这些楼啊,长得确实有个性。方方正正的,外墙也没什么装饰,远远望过去就像几个大火柴盒立在那边。最显眼的是它们比周围的建筑都高出那么一截,在一片低矮的居民楼中间特别扎眼。你说它像过去的炮楼吧,仔细想想还真有几分神似,都是高高瘦瘦的,鹤立鸡群的感觉。这绰号就这么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现在连出租车司机都知道“炮楼”在哪儿。
其实不光是牡丹江大学城有这情况,我后来去别的城市也发现,几乎每个大学城附近都有那么几栋被学生起了外号的建筑。有的叫“鸳鸯楼”,因为里面租住的大学生情侣多;有的叫“八角楼”,顾名思义就是建筑外形有八个角;还有的直接用颜色命名,比如“红楼”、“白楼”。这些称呼都特别形象,比正经的楼号好记多了。
这些“炮楼”里到底有什么
走进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你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一楼往往是各种小店,打印社、奶茶店、小超市,应有尽有。再往上走,就是各种各样的出租屋了。很多大学生会选择在这里租房,有的是为了考研有个安静环境,有的是觉得宿舍太吵,还有的就是单纯想体验一下独立生活的感觉。
这些房子的格局都差不多,面积不大,但该有的都有。最受欢迎的是朝南的房间,阳光能照进来,冬天特别暖和。租金嘛,比市中心便宜不少,对学生来说挺友好的。不过隔音确实是个问题,毕竟楼龄都不小了,有时候能听见隔壁放音乐的声音。
楼下的生活气息特别浓。傍晚时分,各种小吃摊就摆出来了,煎饼果子、烤冷面、麻辣烫,香味能飘出老远。学生们叁叁两两地聚在路边,边吃边聊,那场景,看着就让人觉得年轻真好。
这些炮楼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大学社区的延伸。它们不光是住的地方,更像是一个个小小的生态圈,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都编织在了一起。你说它旧吧,确实不新潮;你说它简陋吧,也确实谈不上多舒适。但对很多学生来说,这里承载了他们大学生活中最真实、最接地气的一部分记忆。
有时候我想,这些建筑被叫做炮楼,可能不只是因为它们的外形。在大学这片知识的堡垒外面,它们像前哨站一样,连接着校园和社会。学生们从这里探出头去,一点点接触真实的世界,然后又缩回来,在象牙塔里继续汲取养分。这么一想,这个称呼倒是挺贴切的。
现在这些炮楼依然立在那里,迎来送往一拨又一拨的学生。它们的外墙可能更旧了,里面的租客换了一批又一批,但那份热闹和生机始终没变。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当现在的学生成了大叔大妈,回想起大学生活,还是会笑着说:“当年我住在炮楼那会儿……”这样的称呼,这样的记忆,或许就是这些普通建筑最不普通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