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有类似称呼的建筑
那些被叫做“炮楼”的房子
第一次听到“炮楼”这个称呼,还是大叁那年。我和室友在校外找房子,学长指着那片密集的自建楼说:“喏,就那片‘炮楼’,租给学生的最多。”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这名字可真够直白的。
其实吧,这些楼长得确实有点像抗战电影里的炮楼——方方正正,高高瘦瘦,窗户密密麻麻地排着。楼与楼之间挨得特别近,晾衣杆都能碰到隔壁的窗户。走在巷子里,抬头看天就剩下窄窄的一条线。
住进去后才明白,这名字取得真挺形象。隔音效果嘛,基本等于没有。隔壁打游戏喊“推塔了”,听得比我自己游戏里的音效还清楚。楼上小两口吵架,我能把前因后果都听明白。最绝的是,有次我炖鸡汤忘了关火,对门学长闻着味就来敲门提醒,顺便蹭了碗汤喝。
不过话说回来,住在“炮楼”的日子,倒是充满了烟火气。晚上饿了,下楼走两步就是烧烤摊,老板记得每个熟客的口味。期末复习到半夜,整栋楼都亮着灯,那种感觉,就像大家都在并肩作战。
相似的风景
有趣的是,在金华大学城周边转悠,你会发现类似“炮楼”的建筑还真不少。往东走两个路口,有片当地人叫“碉堡”的公寓群;西边小吃街后面,那些密密麻麻的出租屋被戏称为“蜂窝楼”。
这些楼都有共同特点——租金便宜,离学校近,生活方便。虽然居住条件说不上多好,但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个落脚的好地方。我有个学美术的朋友就住在“蜂窝楼”里,他说从窗户看出去,那些错落的阳台和晾晒的衣物,本身就是一幅生活速写。
记得毕业前那个夏天,整栋“炮楼”都在收拾行李。楼道里堆着打包好的书,宿管阿姨挨个房间检查,嘴里念叨着“明年又来新孩子了”。确实,这些楼就像驿站,送走一届届毕业生,又迎来一张张新鲜面孔。
现在偶尔回学校,还会特意绕到那片“炮楼”看看。外墙新刷了颜色,楼下开了新的奶茶店,但阳台上挂着的球鞋,窗户里透出的台灯光,还是熟悉的味道。这些建筑或许其貌不扬,却实实在在承载了很多人的青春记忆。
有时候想,这些被起了外号的建筑,反而比那些正经的高楼大厦更有温度。它们见证了多少人的奋斗岁月,听了多少年轻人的梦想和烦恼。这样看来,“炮楼”不只是个戏称,更像是一代人共同的青春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