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做大活的地方,醴陵好做工的场所
醴陵这地方,说起做大活的门道,老辈人心里都装着本谱。走在老街上,随便找家作坊聊两句,老师傅端起茶杯就跟你唠:咱这儿的好做工,那都是几代人踩瓷泥踩出来的真本事。
记得有回去看拉坯,老师傅的手往转盘上一搭,泥巴就跟活了似的。他边转边念叨:“急不得,一急坯就歪。”这话听着普通,可仔细琢磨,里头藏着醴陵人做活计的性子——要稳,要沉得住气。现在年轻人总爱问,为啥机器压的碗便宜,偏要买手工做的?你摸过就明白了,手作的瓷器边沿带着股温润劲儿,那是机器学不来的。
瓷泥里的讲究
选泥这关就够学问的。本地人管这叫“相泥”,得看颜色、试手感,差一星半点都影响成色。有回见老师傅捧把泥闻了又闻,我好奇问这是干啥,他眯眼笑:“泥也有脾气,得顺着来。”后来才懂,他是在感受湿度,太黏了拉坯费劲,太干了容易裂。这么个细节,没个十年八年真摸不透。
烧窑更是看天吃饭的活儿。老把式都晓得,雨季和旱季烧的火候得差着两分。去年夏天在窑厂帮忙,眼看一窑素坯快成了,老师傅突然让添柴加温。徒弟嘀咕不是到钟点了么,老师傅指着天边:“云彩变厚了,气压要降。”果然,后来听他说,那窑要按平常温度烧,釉色就得发闷。你说神不神?
现在城里开了体验工坊,游客也能试着捏瓷娃娃。常见小姑娘对着歪歪扭扭的杯子傻乐,老师傅就在旁边乐:“挺好,瓷泥沾过手,就懂得珍惜了。”这话在理,自己折腾过才知道,醴陵做大活的地方出的每件瓷器,里头都沉着光阴呢。
早些年还有人担心老手艺要断代,如今看倒是多虑了。周边县市的年轻人周末专门跑来学艺,工作室里新老瓷器摆在一起,老釉色配新器型,反倒撞出别样的味道。有个留学回来的姑娘说得妙:“欧洲那些百年工坊,不也是这么做活的?”
傍晚收工时分,作坊里飘出辣椒炒肉的香气。老师傅收拾着工具,忽然转头说:“明天赶早,得把那批釉里红送进窑。”望着他佝偻的背影,我忽然觉得,醴陵好做工的场所里烧制的不只是瓷器,更是这方水土养出来的那股子认真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