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女学生喝茶群,德阳女生茶友交流组
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群聊,叫“德阳女学生喝茶群”。刚开始我还纳闷,现在年轻女孩都这么养生了吗?后来才发现,这可不是普通的老干部茶话会。
群里有个大二的学妹跟我说,她们这个德阳女生茶友交流组最初就是几个喜欢拍照的姑娘凑起来的。岷江路那家新开的茶馆成了她们的据点,木桌子配上玻璃杯,拍照特别上镜。慢慢地,群里的话题从“哪家店的茉莉花茶更香”变成了“下周要不要一起去文庙广场看露天电影”。
茶杯里飘着的生活味儿
我翻过几次她们的聊天记录,发现特别有意思。有人抱怨高数题太难,马上会有人拍一道自己做出来的题;有人说想家了,立刻蹦出来好几个本地的同学,约着周末带她去吃伤心春卷。这种时候你就会觉得,这哪是喝茶群啊,分明是女生们的小型互助会。
上周路过彩虹桥,碰巧遇见群里几个女孩在江边喝茶。她们没去装修精致的茶馆,反而在石阶上铺了野餐布,保温壶里装着自家带的菊花茶。穿蓝裙子的女孩说:“在店里总觉得自己是顾客,在这儿才像在自己家客厅。”另一个扎马尾的姑娘接话:“对啊,而且这样喝茶,一杯成本不到五块钱。”
茶在这里早就不是重点了。重要的是那个能让你暂时放下手机,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说话的空间。就像群里常说的那句话:“约茶约茶,其实约的是个说话的机会。”
上个月她们搞了个“茶叶盲品”活动,结果变成了大型翻车现场。有人把龙井认成了毛峰,有人被苦丁茶苦得直皱眉。但奇怪的是,没人在意猜对猜错,大家反而因为这些乌龙笑得更开心了。那天拍的合照里,每个人都笑得东倒西歪,桌上摆着七八个造型各异的杯子。
现在这个德阳女学生喝茶群已经快满员了。有新成员加入时,管理员总会强调:“我们这儿不评茶艺师,只交真朋友。”确实,你看她们聊天记录,十条里可能只有两条在说茶,剩下的全是生活碎片——今天食堂的糖醋排骨居然不错,图书馆四楼靠窗的位置阳光特别好,体育课选的羽毛球差点闪了老腰。
有时候想想,这些姑娘们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她们无意中创造了特别珍贵的东西。在这个人人盯着手机屏幕的时代,她们用一杯茶的温度,把大家从虚拟世界拉回现实,重新学会面对面地聊天,肩并肩地笑。
前两天看见群里在商量冬至聚会,说要找个能自己煮茶的地方。有人提议去东湖山,带着小炉子和茶壶,边煮边喝。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群年轻女孩围着咕嘟冒泡的茶壶,呵出的白气和茶香混在一起,应该会比任何高档茶馆都来得温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