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藁城火车站后巷名称
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巷口
每次从藁城火车站走出来,我都有种特别的亲切感。广场上人来人往,拉客的司机,等候的亲友,一切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我的目光总是不自觉地越过广场,投向车站后方那片区域。那里,不像站前这样开阔,反而被一些老旧的楼房遮挡着,隐约能看见几条窄窄的通道。我心里就一直有个疑问,这藁城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呢?这个问题,好像成了我每次路过时的一个固定节目。
说真的,我尝试过地图软件。把地图放大再放大,车站的轮廓很清楚,可它背后那片区域,细节就有点模糊了。几条细线勾勒出通道,但很少有明确的标签。高科技也有失灵的时候啊,这种时候,反而觉得最原始的方法可能更管用。
有一次,我鼓足勇气,没直接去公交站,而是绕着车站走了半圈,想去探个究竟。车站侧面还能通车,但再往后走,景象就不同了。映入眼帘的,是几排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居民楼,楼与楼之间,自然就形成了那些小巷。巷子不宽,地面是那种老式的水泥地,坑坑洼洼的,留下岁月的痕迹。
我看见一位坐在巷口晒太阳的大爷,手里拿着个收音机,正听着咿咿呀呀的戏曲。我走过去,客气地问他:“大爷,跟您打听一下,藁城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名字啊?”大爷眯着眼,笑着指了指我身后说:“这儿啊,没个啥正经大名。我们老住户都管这一片叫‘车站后身’,你指的这条,往里走通着几栋老楼,大家也就随口叫它‘车站后巷’。”
“车站后巷”,这个名字一下子击中了我。它太朴实了,朴实得就像这里的生活本身。没有花哨的称谓,就是准确地描述了它的位置——在车站的后面。我道了谢,慢慢地走进这条“车站后巷”。
巷子两边,墙根底下偶尔能看到几簇野草,顽强地生长着。墙壁上斑斑驳驳,有风吹雨打的印记,也有孩子们随手画的涂鸦。一楼的人家,有的把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种着点花草;有的则在窗户外头挂了晾衣竿,晒着五颜六色的衣物。空气中,偶尔能闻到一楼某户人家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是那种家的味道。
我一下子明白了。我苦苦追寻的那个“藁城火车站后巷名称”,它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于任何官方的文件或地图上。它的名字,活在每天从这里进出的居民口中,活在这些烟火气息里。“车站后巷”,就是它最真实、最贴切的名字。这个名字,承载的是附近居民共同的记忆和认同。
站前广场,是给南来北往的旅客的,宏大,匆忙。而站后这些小巷,才是属于本地居民的,细微,从容。一条铁轨,仿佛隔开了两个世界。前面是旅途,后面是生活。想到这里,我觉得格外有意思。我们总是向往远方的风景,却常常忽略身边最平常的角落。就像这条小巷,它一直静静地待在这里,看着火车站的人潮涌动,自己却过着不紧不慢的日子。
自那以后,每次我再经过藁城火车站,心里都感觉踏实了不少。那个盘旋已久的问题——“藁城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终于有了一个充满温度的答案。它叫“车站后巷”,一个由生活本身命名的地方。我不再觉得它陌生,反而感到一种莫名的熟悉和安心。或许,真正的了解,就是从知道一个地方的名字,并且懂得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开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