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学生常提的炮楼说法

发布时间:2025-11-03 08:06:52 来源:原创内容

对于那个特别的称呼

在花溪区那片高校云集的地方,只要提起“炮楼”这两个字,不少同学都会露出会心一笑。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是大一刚入学时,有位学长指着一排排贴着招租广告的自建楼说:“那边就是咱们的炮楼区。”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这名字取得真够直白的。

其实这些建筑原本就是普通的民房,五六层高,外墙贴着白色瓷砖。要说特别之处,就是每栋楼都被隔成十几个小单间,专门租给学生。为什么大家会这么称呼它呢?我琢磨着,可能和叁个原因有关。一是阳台栏杆用了圆形铁管,远看真有点像炮管;二是这些楼总在开学季“火力全开”地招租;叁来嘛,大概是同学们私下开玩笑的说法,没想到就这么传开了。

有次我特意去那边转了转。楼下便利店老板正在整理货架,我随口问起这个称呼的来历。他擦着汗说:“学生们都这么叫,我们也就跟着说了。不过你可别误会,其实就是普通的出租房。”正说着,遇见隔壁寝室的李同学抱着篮球从楼道里出来,他说这儿离教学楼就十分钟路程,月租才六百,对预算有限的学生来说挺合适。

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出租房确实解决了不少同学的实际需求。有的考研党图清净,专门租个单间备考;有的实习晚归,需要个不受门禁限制的落脚处。虽然条件简单,但该有的都有。不过宿管王老师提醒过,选择校外住宿要特别注意安全,尤其是电路老化和消防通道这些问题。

现在这个称呼在同学间已经成了特定代指。食堂吃饭时能听到“我把书放炮楼那边了”,社团群里会有人说“晚上去炮楼讨论方案”。虽然刚开始听着别扭,但时间久了,反倒觉得这个带着调侃的称呼挺亲切的。它不仅仅是指几栋建筑,更像是大学生活某种状态的缩影——那些对于独立、成长,还有在有限条件里创造可能性的日子。

傍晚时分再经过那片区域,能看到不少窗户亮起温暖的灯光。阳台上晾着的校服随风轻摆,某个窗口飘出饭菜香,另一个窗口传来吉他声。这些被戏称为炮楼的建筑,其实承载着很多普通却真实的生活片段。或许在未来的某天,当同学们各奔东西,回忆起大学生活时,这个特别的称呼还会成为聊天时带着笑意的记忆符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