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学生500元长时间通话
这事儿说来挺让人纳闷的。前几天在菜市场听见两个家长聊天,一个说:“你家孩子最近电话费咋这么高?”另一个直拍大腿:“快别提了!我家那个初中生,跟同学打了叁个小时电话,愣是花了五百块钱!”
我当时正挑着西红柿,手都停住了。心里琢磨着,现在初中生通个电话,都能花掉普通家庭小半个月的菜钱?这得聊多少功课、多少心事啊?
电话的两端
仔细想想,这事不能全怪孩子。现在家家户户装宽带,很多家长直接办了融合套餐,话费多少根本没概念。孩子拿起手机就和同学聊,一聊就是几个钟头,等到账单出来,大人才傻眼。
我就认识这么一个孩子,叫小伟,上初二。他爸妈平时忙,晚上九点多才到家。小伟做完作业,家里空荡荡的,只能打电话找同学。有时候聊游戏攻略,有时候说说班上谁和谁闹别扭了,时间就这么过去。他说:“不知不觉就两叁个小时,挂了电话才发现脖子都酸了。”
这种高平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情况,恐怕不是个例。孩子们的话费,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们渴望交流、害怕孤独的内心。
钱都花哪儿去了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不都有微信吗?但孩子们有他们的想法。电话比微信私密,爸妈没法查聊天记录;电话也比视频轻松,不用整理头发换衣服。最重要的是,那种随时能听到对方声音的感觉,是冷冰冰的文字比不了的。
不过话说回来,五百块确实不是小数目。要是换算成课外书,能买二叁十本;换成篮球,能买两个不错的。这笔学生500元长时间通话的费用,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付出了实实在在的代价。
我后来特意问过几个孩子,他们都表示打完长电话后会有点后悔。“说着说着就忘了时间,”一个扎马尾的女孩说,“等看到爸妈收到账单时的表情,心里特别难受。”
我们在丢失什么
这件事往深里想,其实挺让人感慨的。我们小时候,想找同学得跑到人家楼下喊。现在孩子们随手就能联系,却好像更孤独了。那种为了见一面跑得满头大汗的快乐,那种在树底下说悄悄话的亲密,是不是正在消失?
有个家长告诉我,她知道孩子花这么多钱打电话后,没有立刻发火,而是周末带孩子去郊外走了走。母子俩坐在河边,说了很多平时没时间说的话。“孩子后来跟我说,那比打十个叁小时的电话都开心。”
也许,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更长的通话时间,而是更用心的陪伴。那种面对面的交流,一个眼神、一个笑容里的温度,是再清晰的通话质量也给不了的。
写到这儿,我不禁想起那个花了五百块电话费的初中生。希望他现在已经明白,真正的友情不靠通话时长来衡量,而在于彼此是否真心相待。也希望家长们能从中得到些启发,多给孩子一些实实在在的陪伴,别让电话线成了亲情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