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通话服务500元叁小时
最近在永安的朋友圈里,有个话题悄悄传开了——几位初中生推出了“500元3小时电话”服务。刚听说时,我差点把茶水喷在手机上:“现在的中学生都这么会玩了吗?”
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我辗转联系到了其中一位小陈同学。电话那头的声音还带着变声期的青涩,但聊起这件事却条理清晰。“其实最开始,我们只是帮隔壁阿姨陪她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聊天。”小陈告诉我,那位学长因为考研压力大,又不好意思总是麻烦心理咨询,几个初中生就轮流陪他聊些轻松的话题,“没想到学长说和我们聊天特别放松,非要给我们充游戏点卡”。
这通电话到底有什么特别?
仔细了解后我才发现,这个“学生通话服务500元叁小时”并非普通的闲聊。他们设计了话题卡片,从校园趣事到科幻电影,从游戏攻略到星座八卦,确保通话不会冷场。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还自发学习了基本的倾听技巧。“我们不上课不卖东西,就是认真听对方说话。”小陈的语气很认真,“很多大人说,和我们聊天时,才想起自己初中时那些简单的快乐。”
住在碧桂园的王女士是这项服务的顾客之一。她在银行工作,每天面对各种数据和客户,压力大到失眠。“偶然试了试这个永安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一开始觉得贵,但聊完居然哭了。”她说那几个孩子听她讲职场烦恼时,突然有个孩子说:“阿姨,你像我们班班长,什么都想做到最好,但班长偶尔也可以请假的呀。”这句童言让她豁然开朗。
不过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说这是变相的商业行为,担心影响孩子学习。但组织者小陈展示了他们的时间表——只在周末提供服务,每次不超过两小时,而且所有收入都存入共同的“梦想储蓄罐”。“我们想初中毕业时一起去北京看升旗仪式,”他说,“这是我们的社会实践课。”
这项服务悄悄火了之后,有趣的现象发生了。有些家长开始模仿这种沟通方式,下班后不再急着检查作业,而是先和孩子聊十分钟无关学习的话题。李先生的儿子正在上初二,他感慨:“原来和孩子聊他喜欢的游戏角色,比问‘今天考了多少分’更能打开话匣子。”
或许,这个略显天真的“学生通话服务500元叁小时”能火起来,恰恰是因为成年人世界太过忙碌。当我们习惯了用价格衡量一切,反而忘记了,有人愿意花时间认真倾听本身就是件奢侈的事。那些看似幼稚的视角,偶尔也能照亮我们习以为常的盲区。
夜幕降临,我又想起小陈在挂电话前说的话:“其实我们赚的不是话费,是成年人丢失的那份耐心。”这句话从一个初中生嘴里说出来,让人愣了好一会儿。或许在通话的另一端,得到治愈的不仅仅是付费的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