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100元小胡同,东台百元小巷游
沿着东台老城区往南走,穿过两条马路,就能看见那个熟悉的巷口。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墙头探出几枝栀子花,白墙灰瓦间挂着晾晒的衣裳。这里就是东台100元小胡同——本地人习惯叫它"百元巷"。
巷口修鞋的老张在这儿摆了叁十年摊。"以前哪有什么招牌哦,"他边钉鞋跟边说,"最早是卖五毛钱的馄饨,后来物价涨了,变成一元、五元。到2000年左右,巷子里所有小店都默契地把价位定在百元以内,这名字就叫开了。"
百元巷的日与夜
清晨六点,豆腐坊的蒸汽最先升起。王阿姨掀开木桶,豆香扑鼻:"我们家叁代做豆腐,用古法点卤,十块钱能买一大块。"她顺手切下一角递给熟客,"带回去拌小葱,保你多吃两碗饭。"
往里走二十米,裁缝铺的缝纫机哒哒作响。李师傅推推老花镜:"现在年轻人都不学这个咯。但我这件衬衫改腰身只要叁十块,比买新的合算。"他脚边的布料堆里窝着橘猫,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光影。
夜幕降临时,东台百元小巷游才真正热闹起来。烧烤摊的炭火噼啪作响,十元叁串的羊肉串滋滋冒油。隔壁甜品店飘来酒酿香味,老板娘掀开棉被盖着的冰柜:"手工汤圆,十五块一碗。昨晚有个小伙子连吃叁碗,说是想起他外婆的味道。"
藏在巷子深处的惊喜
最让我意外的是巷尾那家旧书店。不到十平米的店面,书架快碰到天花板。店主是个戴圆眼镜的年轻人,正踮脚取书:"这本《东台县志》复印本只要五十块。很多游客专门来找,说是比新印的清晰。"
他柜台旁摆着自制的手绘地图,标注着巷子里四十多家店铺的方位。"其实啊,"他压低声音,"真正懂行的都去老陈理发店隔壁那家竹器铺,老师傅编的菜篮才二十块,比超市的结实多了。"
我在巷子里转悠时遇见来采风的摄影爱好者。小王扛着叁脚架感叹:"这些老店铺就像活化石。你猜我刚拍到了什么?七十岁的阿婆在用搓衣板洗衣,她说洗衣机费水,还是老法子好。"
路过修表摊,老师傅正在放大镜下组装机芯。他桌面上摆着七八个待修的老怀表:"这都是街坊邻居拿来修的,最老的比我年纪都大。现在会修这种表的人可不多了。"他小心翼翼地把齿轮安回去,"慢是慢点,但修好了还能再用几十年。"
暮色渐浓时,我坐在巷口的条凳上歇脚。卖糖画的老人用铜勺舀起糖稀,手腕轻转就画出一条龙。放学的小孩围在旁边,举着五元硬币等待。这个画面让我忽然明白,东台100元小胡同珍贵的不是物价,是这些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青石板路上积着午后的雨水,倒映出屋檐下的红灯笼。或许再过些年,这些场景真的只能留在照片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