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沙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叁沙学子随时联系号码
最近听说了一个挺新鲜的事儿,有人在打听叁沙大学生的随叫随到手机号。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有点意思,让我想起去年暑假去叁沙旅游时遇到的几个当地学生。
那天我在永兴岛的便利店买水,正好碰见两个晒得黝黑的年轻人抱着篮球进来。他们用当地方言和店主打招呼,听起来特别亲切。我随口问了句是不是附近大学的学生,其中那个高个子笑着点头:“对啊,我们周末常来这儿买东西。”说着很自然地帮店主把门口的箱子搬了进去。
海岛学子的日常生活
后来聊开了才知道,他们真是叁沙大学的学生。那个叫阿明的男生说,岛上同龄人基本上都互相认识,谁需要帮忙在群里喊一声就行。“我们这些学生手机从来不关静音,家里老人家有什么事,随时都能联系上。”他边说边掏出手机给我看,屏幕上是班级群的未读消息,“刚才还有同学问谁顺路带点蔬菜回宿舍呢”。
这种随叫随到的习惯,在他们这儿再自然不过了。岛上人口本来就不多,大家格外团结。有个女生跟我说,她上学期半夜发烧,在同学群里发了条消息,不到十分钟就有人把退烧药送到宿舍门口。“我们都习惯把手机放在枕头边,就怕错过什么紧急消息。”她说这话时表情特别认真。
不过要说叁沙学子随时联系号码这个事,还真不是想象中那么随便。有个大四学长告诉我,他们虽然乐于互助,但对外来的陌生号码都会比较谨慎。“去年有人到处打听学生的电话号码,说是要搞什么商业推广,我们就特别警惕。”他们自己建了个互助网络,但仅限于熟人之间,外人想随便拿到联系方式可不容易。
我在岛上的那几天,经常看到穿着印有校名罢恤的学生们。有时候是在码头帮游客指路,有时候是在社区中心教小朋友写作业。他们手机响起来的时候,总是很快接听,说话语气都特别温和。这种随时准备着帮助别人的状态,好像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记得有次我问路,那个戴眼镜的女生直接说:“我正要往那个方向去,带您走过去吧。”路上她手机响了好几次,有同学问作业的,有家人嘱咐买东西的。她每通电话都耐心应答,挂掉后对我笑笑:“大家都这样,能帮就帮。”
这种随时保持联系的习惯,可能和岛上特殊的环境有关。这里不像大城市,动不动就能叫到外卖、打到车。很多时候邻里之间的互相照应特别重要。学生们把这个传统延续得很好,他们的手机号码,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来说,确实就像及时雨。
现在偶尔还会想起那些年轻的面孔,想起他们随手帮助别人时的自然神情。或许在他们看来,随时准备着接听需要帮助的电话,本来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这种纯粹的热心肠,在别的地方还真不太容易见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