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附近500块钱的爱情,邻县百元情感故事
老街的茶馆里,风扇吱呀吱呀转着,李婶突然压低声音:“知道隔壁村小娟不?前几天跟着个外地人走了,听说就带了五百块钱。”围坐的茶客们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有人摇头有人叹气。这样的故事,在沁阳周边的乡镇里,像田埂上的野草,一茬接一茬地长。
五百块能买什么
镇上的五金店老板老张掰着手指头算:买叁袋化肥、给摩托车加两个月油、在集市的服装摊挑两身衣裳。可要是说起五百块钱的爱情,他嘬着牙花子直摆手:“现在相亲吃顿饭都要两百,五百块?怕是连媒人的红包都不够。”但就是在这样的现实里,那些发生在沁阳附近500块钱的爱情故事,反而透着种笨拙的真切。西村的小伙子用攒了半年的五百块,给心上人买了辆二手电动车;东镇的姑娘退掉彩礼,只要了五百块钱和对象一起去县城学了理发手艺。
王大爷蹲在村口磨刀石边说:“我们那会儿,几尺花布就能娶媳妇儿。”磨刀声嚯嚯的,像在给他的话打拍子。现在当然不一样了,县城房价涨到六七千,结婚动不动要二叁十万。可越是这样,那些省却了繁琐礼数的感情,反倒让人想起爱情最初的模样。
邻县的百元情感账本
往北走叁十里就是邻县,那里的故事更是添了几分烟火气。菜市场卖豆腐的春燕姐,每天清晨给隔壁摊主留碗热豆浆,从来只收半价。两年后他们扯了证,婚宴就在市场门口摆了叁桌,每桌成本刚好一百块。“百元情感故事”在邻县有个更实在的叫法——搭伙过日子。拆迁户赵阿姨和老伴分居多年,在广场舞队认识了个同样孤单的老头。两人现在一起买菜做饭,每月生活费严格对半开,每人出五百。“不就是找个说话的人嘛,”赵阿姨削着土豆皮,“比养狗强。”
当然不是所有廉价的情感都值得称道。南街洗衣店那个外地姑娘,被个自称老板的男人用两条裙子骗走了叁年青春。现在她总对来做护理的客人说:“图便宜的感情,最后都贵着呢。”这话在邻里间传开了,成了年轻人婚恋的另类警句。
不过话说回来,沁阳附近500块钱的爱情也好,邻县百元情感故事也罢,说到底都是普通人在时代洪流里的那点念想。纺织厂打工的姐妹下班后挤在宿舍床上,翻来覆去算这个月能省下多少钱寄回家;建筑工地的夫妻档住在活动板房里,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考上县城的中学。他们的感情藏在皱巴巴的钞票里,藏在夜班后带回的宵夜里,就是很少藏在甜言蜜语里。
晚风吹过麦田的时候,这些故事就像田间的露水,悄无声息地凝聚,又在太阳升起时默默蒸发。它们或许登不上台面,却实实在在地组成了这片土地最原始的脉搏。下次你要是路过沁阳周边的村镇,不妨留心听听,那些挂在墙上的八卦,说不定就是某个正在发生的,对于五百块钱的爱情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