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女子学院后街喝茶,学院后街茶座小叙
本溪女子学院后街喝茶这件事,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那条不宽不窄的巷子,总在下午四点左右开始热闹起来。学生们叁叁两两地穿过梧桐树影,书包随意挎在肩上,说说笑笑地往茶座方向走。我常去的那家叫"学院后街茶座",老板娘总系着蓝印花布围裙,见到熟客就弯起眼睛笑。
今天刚在靠窗的老位置坐下,玻璃杯就飘来了茉莉香。"还是老样子?"老板娘提着铜壶走过来,热气在她手边袅袅升起。我点点头,看她在杯里添水,茶叶慢慢舒展开,像刚从午睡中醒来的样子。
茶香里的闲话时光
隔壁桌几个女生在讨论下周末的社团活动,声音忽高忽低,偶尔爆出清脆的笑声。穿格子衬衫的姑娘说得激动时,差点碰翻面前的薄荷茶。这种场景在学院后街茶座太常见了——永远有人在这里写作业,有人在这里等人,还有人就是单纯发发呆。
其实最早发现这家店纯属偶然。有回下课遇上下雨,慌慌张张跑进最近的屋檐下,推门就撞见满室茶香。从那以后,这里倒成了我的秘密基地。你说奇怪不,明明坐在喧闹的人群里,反而比在空教室更容易静下心来。
老板娘往我这儿放了碟南瓜子,说是新炒的。磕开硬壳,果然满口酥香。这时夕阳正好斜斜地照进来,把木桌纹理染成蜜糖色。茶杯边缘的光斑轻轻晃着,让人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窗台上的光。
常来的客人都养成了习惯——数学系的男孩总坐在最里间算题,文学院的姑娘爱在窗边写诗,还有几个教授模样的人,每周叁下午准时出现,点的永远是乌龙茶。大家互不打扰,却又默契地共享着这片空间。
有次听见老板娘和熟客聊天,说这店开了十二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有些毕业多年的,回学校还特意来坐坐。"她擦着杯子,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可能这就是学院后街喝茶最特别的地方,它不只是个喝茶的场所,更像是校园生活的注脚。
茶杯见了底,我正准备续水,忽然听见风铃响。抬头看见个扎马尾的女生探头进来:"阿姨,还有珍珠奶茶吗?"老板娘笑着指指角落的菜单:"同学,我们这儿只卖传统茶。"女生吐吐舌头转身走了。这画面让我莫名想起自己刚入学时,也在这闹过类似笑话。
天色渐暗,茶座亮起暖黄的灯。客人换了好几拨,那桌讨论社团活动的女生还没散,现在正传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我望着窗外,学院后街的路灯次第亮起,像给青石板路缀了串发光的珍珠。
结账时老板娘多给了包茉莉花茶:"看你喜欢这个。"走出门,茶香还若有若无地跟着。回头看见茶座亮着的灯笼在晚风里轻轻摇晃,忽然觉得,这样的本溪女子学院后街喝茶时光,大概会成为多年后最鲜活的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