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百元叁小时通话服务
这两天刷手机,总看到“河池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这个话题,心里咯噔一下。现在的孩子,都这么打电话了吗?记得我们那会儿,有个小灵通发发短信就高兴得不行。
我特意问了问在河池当老师的表姐。她说这事儿确实有,学校里有些住校生,家长给办了这种套餐。一个月一百块,能打叁个小时电话。“你以为他们真拿来说正经事啊?”表姐在电话那头笑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几个好朋友抱着手机叽叽喳喳,聊明星,聊游戏,聊班里谁和谁又怎么了。”
这一百块买的可不只是通话时间
仔细想想,这“百元叁小时通话服务”挺有意思的。你说贵吧,平均下来一分钟才五毛多;你说便宜吧,对初中生来说也不是小数目。关键是,这叁个小时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每周最放松的时刻了。
不用面对作业本,不用听老师唠叨,就和自己最好的朋友说说心里话。那种感觉,就好像...嗯,像是给自己的小心灵开了个小灶。有些话不方便当面说,隔着电话反而能敞开心扉。成长的烦恼、懵懂的心事,都在这些通话里慢慢消化了。
我邻居家有个初二的孩子,上周就缠着他妈非要办这个套餐。理由特别实在:“我们小组要讨论数学题!”他妈将信将疑地答应了。结果你猜怎么着?他确实讨论了数学题——讨论了大概十分钟,剩下时间全在和同学争论周末该去哪家奶茶店。
这事儿让我想起自己初中时,偷偷用家里座机给好朋友打电话,聊到忘了时间,被爸妈发现后好一顿说。现在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手机,有了这种专门的“百元叁小时通话服务”,倒也算是一种进步?
不过话说回来,叁个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用得好了,能维系友谊、缓解压力;要是整天煲电话粥耽误学习,那这一百块花得可就有点冤枉了。关键还得看孩子们怎么把握这个度,家长也该适当引导引导。
其实想想,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交流方式。我们那时候传纸条,后来发短信,现在动不动就视频通话。但不管形式怎么变,那种想要倾诉、想要被理解的心情,从来都没变过。“河池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这个话题背后,不正是孩子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吗?
下次再看到有初中生抱着手机聊得眉飞色舞,我大概会心一笑。毕竟,谁不是从那会儿过来的呢?那些在电话里说的“重要事儿”,可能过了很多年都还记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