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小粉灯一条街,阜新小粉灯街区风貌
这条街白天看起来普普通通,可一到傍晚,家家户户亮起那种柔和的粉红色灯光,整条街的氛围就完全不一样了。那种粉,不是刺眼的艳粉,而是带着点橘调的暖粉,朦朦胧胧的,照得柏油路面都泛着温润的光。我刚走到街口,就感觉像是踏进了另一个时空,周遭车水马龙的喧嚣好像一下子被隔离在外了。
街两旁多是些有些年头的店铺,招牌各式各样,但无一例外,都点缀着那标志性的小粉灯。有卖家常炒菜的饭馆,老板正站在门口和熟客聊天;有理发店的老师傅,在粉色光晕里不紧不慢地给客人修剪头发;还有几家小店,说不清具体是做什么的,只亮着灯,静悄悄地敞着门。空气里混杂着饭菜香、隐约的洗发水味,还有夏夜特有的那种微湿的泥土气息。
灯光下的市井烟火
我慢慢往里走,看到一家面馆里坐满了人,热气和粉色的灯光混在一起,让里面的人影都显得有些不真实。一位大妈端着个铝盆从隔壁门栋里出来,就着门口的灯光择菜,看见我这个生面孔,抬起头笑了笑,又忙活自己的事儿去了。这种感觉很奇怪,你明明是个外来者,却被这灯光无声地接纳了,不觉得突兀。
我注意到,这阜新小粉灯街区风貌,核心就在这“暖”字上。它不像商业区那种冷冰冰的霓虹,追求的是醒目和招揽。这里的粉光灯,更像是一种默契的约定,一种持续的、温柔的宣告:这里有人,有生活,有温度。它照亮的不只是街道,更像是在照亮一种邻里守望的旧式人情。你说它为了照明吧,亮度显然不够;为了招牌吧,又太含蓄。我想,它存在的意义,或许本身就是这意义——一种无需言说的社区认同感。
再往前走,听到一阵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循声望去,是一家修理铺,一位老师傅正就着门前的小粉灯,埋头修理一辆自行车。他手边工具摊了一地,在粉色光线下,那些冰冷的铁器好像也柔和了许多。我站在那儿看了一会儿,心里琢磨,这大概就是最地道的阜新小粉灯一条街景象了吧。这灯光不挑剔,它既照着人们的营生,也照着他们的生活,两者在这里浑然一体,分不开。
街的尽头稍微开阔些,有几个老人坐在小马扎上下棋,旁边的收音机吱呀呀地放着戏曲。他们头顶就是一盏格外亮些的小粉灯,把棋盘照得一清二楚。一位老人举起棋子,犹豫了半天,终于“啪”一声落子,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他们的争论声、笑声,在静谧的夜色里传得很远。这幅画面,突然让我觉得,这条街因为这些小粉灯,仿佛拥有了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夜色渐深,我转身往回走。回头望去,整条阜新小粉灯一条街像一条温暖的、流淌着的光河,安静地镶嵌在城市的角落里。它不张扬,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不知道这传统是从何时开始的,未来又会持续多久,但至少在此时此刻,它真实地温暖着这一方天地,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