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附近500块钱的爱情,相近的价位情感故事
那些被明码标价的心事
深夜的大排档,油烟裹着笑声飘得很远。老陈嘬了一口啤酒,突然没头没尾地说:“在河源附近500块钱的爱情,你说现在还能找到吗?”我愣了一下,筷子上的花生米差点掉下来。他说的不是字面意思,我们都懂。
老陈去年在河源周边县城跑运输,结识了个小饭馆老板娘。女人丈夫走得早,一个人撑着一家店,供孩子读书。“就是互相帮衬着,她给我留口热饭,我帮她拉拉货。”老陈说那次他车坏半路了,女人骑着电动车给他送了叁天饭,最后死活不肯收钱。“我那会儿塞了五百块在她围裙兜里,说是饭钱。她追出来,钱丢回车上,眼睛红红的。”那五百块,至今还夹在他驾驶证里。
这让我想起表哥的事。前年家里催婚催得紧,他差点去参加了那种“相亲活动”。介绍人说,交五百块“诚意金”,保证介绍到合适的。“这不就是河源附近500块钱的爱情嘛!”表哥自嘲地笑了笑,最后没去。他说总觉得别扭,感情这事儿,一旦标上价,味道就全变了。
其实细想下来,生活中处处藏着这种“相近的价位情感故事”。不是真的买卖感情,而是在这个什么都要计算成本的时代,人们不自觉地用金钱来衡量情感的重量。朋友结婚随份子,五百成了标准线;请人帮忙办事,先想着该包多少红包;就连谈恋爱,看场电影吃顿饭,心里都在默默计算今天的开销。
但总有些东西是算不清的。就像老陈说的,他现在每次路过那个县城,还是会去店里坐坐。有时点两个菜,有时就喝杯茶。“上回看她搬煤气罐,我顺手就给换了。她转身从冰柜里拿了瓶冰红茶,‘这个不要钱’,她说。”老陈笑了,眼角堆起皱纹。那瓶甜得发腻的饮料,他一路开一路喝,居然觉得比什么都好喝。
也许在某个角落,依然存在着不标价的心意。可能是凌晨叁点的一碗醒酒面,可能是雨天特意多绕的一段路,也可能是微信里那句“钱够不够用”。这些瞬间无法用“相近的价位”来衡量,它们笨拙却真实,就像老陈驾驶证里那张微微发皱的纸币,早已不是钱,而是一个不肯遗忘的证明。
夜深了,大排档的灯渐次熄灭。老陈发动货车,消失在夜色里。明天他还要跑长途,也许会经过那个熟悉的县城。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停下,但我知道,有些故事从来不需要结局,它们只是安静地留在那里,提醒着我们——在一切都明码标价的世上,总有些心意,拒绝被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