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大学城后街的服务,学府社区周边的便利生活

发布时间:2025-11-02 19:52:03 来源:原创内容

衢州大学城后街的服务,就像学生宿舍里那盏永远亮着的小夜灯,不管多晚回去,它总在那儿静静守候。这条不过几百米的小街,串联起了我们四年的青春时光。

记得刚入学那会儿,拖着行李箱路过这条街,最先吸引我的是那家冒着热气的早餐铺。老板娘麻利地翻动着煎饼,葱花的香气飘了老远。“同学,加不加辣?”她总是这么问。后来才发现,几乎每家店的老板都认得常来的学生,知道土木学院的小王爱吃辣,文学院的李姑娘口味清淡。这种被记住的感觉,让离家的我们突然有了归属感。

那些暖心的日常

修鞋的老张在这条街上待了十几年,见证了一届届学生的来来往往。他摊位上总放着个小马扎,说是给等待的学生准备的。有次我运动鞋开胶了,他叁下两下就缝得结结实实,最后只收了五块钱。“你们学生不容易,”他低头忙着手中的活计,“我儿子也在外地上大学呢。”简单一句话,却让人心里暖烘烘的。

复印店的吴姐更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期末时候,学生们挤在店里复印资料,她不仅通宵营业,还准备了免费的茶水和糖果。有一次,一个同学丢了鲍盘,急得团团转,吴姐调监控找了半天,最后在角落的打印机旁找到了。那份失而复得的喜悦,比期末考了高分还让人开心。

说来也怪,这条街上的店铺似乎都带着某种默契——他们知道学生什么时候需要什么。夏天来了,水果摊的西瓜就堆成了小山;考试季,奶茶店就会推出“复习加油杯”;毕业季,理发店的罢辞苍测老师会精心设计适合拍毕业照的发型。这些细微处的关照,让学府社区周边的便利生活变得格外有人情味。

后街的餐馆更是承载了太多回忆。那家“川味小炒”,是我们宿舍聚餐的老地方。老板知道我们预算有限,总会悄悄多加点分量。四个人,叁菜一汤,人均不到叁十,却能吃得心满意足。去年听说老板在隔壁小区买了房,说要一直把店开下去,等着我们这些“老顾客”常回来看看。

街角的药店也值得说道。有次室友半夜发烧,校医院已经关门,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敲开了药店的门。值班的药师不仅开了药,还仔细叮嘱注意事项,隔天还发微信询问病情。这份超出买卖关系的关心,让独自在外求学的我们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其实想想,这条街最打动人心的,不是它有多少店铺,而是那种恰到好处的陪伴。它不像大商场那样光鲜亮丽,却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最实在的帮助。打印论文、配钥匙、修电脑、买日用品......这些琐碎的日常需求,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

夜幕降临,后街的灯光次第亮起,学生们叁叁两两地走在街上,讨论着课堂上的趣事,或是明天的安排。这条街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从我们的青春里汲取着活力。它和校园里的教学楼、图书馆一样,成了大学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或许很多年后,当我们已经步入社会,在不同的城市奔波,还会偶尔想起这条小街。想起那里的人,那里的事,想起那份独属于校园周边的生活气息。那条街还在那里,迎接着新的面孔,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故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