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火车站小巷子,邻近高要车站小径

发布时间:2025-11-03 08:34:48 来源:原创内容

站在高要火车站出口,我一时有些恍惚。这座服役了近半个世纪的老站,如今只在清晨和黄昏时分接待寥寥几列绿皮车。锈迹斑斑的站牌下,几位老人坐在自带的马扎上摇着蒲扇,像是在等待什么,又像只是习惯性地守着这片天地。

站前广场右手边,那条被当地人称作“小巷子”的通道静静地延伸进去。要说这条高要火车站小巷子,可真有意思——它既不是 tourist guide 上会标注的景点,也不是什么网红打卡地,但你要是问起附近的老住户,他们准会露出会心的微笑:“那条巷子啊,走进去就回到三十年前咯。”

时光在这里慢了下来

刚踏进巷口,一股混合着老陈皮、凉茶和油炸点心香气的气味便扑面而来。巷子窄得很,两个人并排走都嫌挤,头顶上密密麻麻的电线像蜘蛛网般交织着。阳光从两侧屋檐的缝隙漏下来,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巷子两旁,那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房子挤挤挨挨地站着。阳台上晾晒的衣服随风轻轻摆动,偶尔滴落的水珠在石板上溅起小小的水花。一位阿姨正从叁楼的窗户伸出竹竿,熟练地把刚洗好的床单挂上去。她看见我抬头,还笑着摆了摆手:“小心点,别让水滴到头上啦!”

往前几步,是家开了叁十多年的理发店。老师傅穿着白大褂,正给一位老大爷理发。店里放着咿咿呀呀的粤剧,剪刀在发间穿梭的咔嚓声,和着门外自行车铃铛的叮铃声,竟出奇地和谐。老师傅说,他在这条邻近高要车站小径上理发理了大半辈子,见证了多少人的青丝变白发。

巷子里的烟火人生

再往里走,生活气息更浓了。卖肠粉的小摊前围了好几个人,老板娘手法娴熟地蒸粉、加料、卷起、切段,整套动作行云流水。“阿婆,今天还是老样子?多加些虾米?”她一边忙活,一边和熟客聊着家常。刚出笼的肠粉冒着热气,淋上特制的酱汁,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巷子中段有棵大榕树,怕是比这条高要火车站小巷子的年纪还大。枝繁叶茂的,像把巨大的绿伞,底下摆着几张石桌石凳。下午两叁点,这里最是热闹——下棋的老人、写作业的孩子、闲聊的主妇,还有那只总是眯着眼睛打盹的大橘猫。它可是这条巷子的“资深居民”,谁家有了鱼腥,准能看见它蹲在门口乖巧地叫着。

我找了个空位坐下,听着周围嘈杂又亲切的声音:电视机里传出的午间新闻、谁家炒菜的滋啦声、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声...这些声音编织在一起,成了这条小巷独特的背景音乐。

变化中的不变

巷子深处,墙上还保留着些许褪色的宣传画,画着工农业生产的热火朝天。旁边却贴着共享单车的二维码,新旧在这里奇妙地共存。一位大叔正在修理他的摩托车,零件摆了一地。他抬头看见我好奇的目光,咧嘴一笑:“老伙计跟了我十几年,舍不得换啊。”

确实,这条邻近高要车站小径就像个倔强的老人,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中,固执地保留着自己的节奏。外面的世界车水马龙,高楼林立,这里却依然保持着那种不紧不慢的生活步调。

巷尾有家旧书店,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老先生。店里堆满了泛黄的书籍,从连环画到学术着作,什么都有。我随手翻看一本八十年代的《故事会》,纸张已经发黄变脆。老先生推了推眼镜:“年轻人,现在很少有人来这种地方看书啦。不过,”他顿了顿,“只要还有人愿意来,我这店就会一直开下去。”

走出巷子时,夕阳正好。回头望去,那条高要火车站小巷子在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柔。火车站传来悠长的汽笛声,像是为这慢节奏的生活配上的背景音。或许有一天,这里也会被重新规划、改造,但至少此刻,它依然守护着那些简单而真实的日常,成为城市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