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黄石站后街的小胡同

发布时间:2025-11-03 12:17:47 来源:原创内容

铁轨旁的另一面

每次从黄石火车站出来,我总会下意识地朝右手边望去。那里有条不起眼的小巷,夹在候车大厅和货运仓库之间,像被匆忙缝在正装上的补丁。拖着行李箱的旅客们大多直奔出租车候客区,很少有人会多看这条巷子一眼。

那天我鬼使神差地拐了进去。刚踏进阴影里,暑气就降了叁分。巷子比想象中深,两侧墙面斑驳得很有层次,底层是九十年代的淡绿色油漆,中间露出红砖,最上层是近年刷的白灰,像地质断层般记录着岁月。

巷口修鞋老师傅的收音机正放着楚剧,咿咿呀呀的唱腔混着锤子敲打鞋跟的节奏。我在他摊前驻足,他头也不抬:“补鞋底等四十分钟,急的话前面老张手艺也不错。”这种熟稔的默契,让人恍觉不是站在陌生城市的小巷,而是误入了某位老街坊的客厅。

再往里走,景象愈发鲜活。蔬菜摊的老板娘正和卖五金的老伯隔空商量晚上打麻将的事,晾衣绳从二楼窗户斜斜拉到梧桐树上,挂着还在滴水的工装裤。空气里交替飘着午饭的油烟味、旧书的霉味、以及谁家阳台上茉莉的清香。

在巷子中段,我发现了全黄石最固执的理发店。老师傅坚持用推子和剪刀,拒绝任何电动工具。他边给客人修面边念叨:“现在车站扩建叁次了,我这张椅子还在这儿。”镜子上贴着泛黄的照片,是二十年前的黄石站站前广场。

这条黄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藏着种奇妙的时间感。巷外是高铁时代的中国速度,巷内却保持着绿皮火车的节奏。修表铺的橱窗里,各式钟表指针步调不一地走着,仿佛在说:别着急,在这儿时间可以稍微任性点。

我在五金店门口听见两位老人聊天。“我儿子说汉口那边......”话头刚起就被火车汽笛声淹没。待列车轰鸣而过,对话自然接上,仿佛那震耳欲聋的声响不过是谈话中恰到好处的顿号。

午后阳光斜斜地切进巷子,把石板路分成明暗两半。放学归来的孩子们追逐着光斑跑过,书包在背后一跳一跳。他们穿行在黄石站后街的小胡同里,把这条通道当成自家游乐场,那份熟门熟路的自在,是任何导航软件都无法规划出的路径。

巷尾那家开了叁十年的包子铺,蒸汽腾起的样子和二十年前别无二致。老板娘记得常客的口味:“今天还是两个肉包不要葱?”这种被记住的感觉,在异地他乡显得格外珍贵。我买了个豆沙包,面皮松软,甜度刚好,是手工熬馅才有的温和滋味。

准备离开时,我看见刚下班的女工坐在巷口石阶上,安全帽放在手边,慢慢啃着苹果。她望着车站方向,眼神里有种一天劳作结束后的平静。身后巷子的生活还在继续,身前是开往各地的列车。这个黄昏的交接处,仿佛整座城市的呼吸都变得轻柔。

转身汇入出站的人流时,我回头看了眼那条渐渐暗下去的巷子。它依然安静地守在车站身后,像旧皮箱里衬的印花,不常示人,却承载着城市最真实的体温。或许每个车站都有这样一条巷子,它们不是地图上的坐标,而是这座城市写给旅人的便签,用油盐酱醋的笔迹写着:生活在此处。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