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哪里有站岗姑娘的地方,丹江口站岗姑娘的位置
丹江口哪里有站岗姑娘的地方
说起丹江口,很多人会先想到巍峨的大坝和清澈的汉江水。不过最近我在老茶馆闲坐时,总听见些上了年纪的老辈人念叨什么“站岗姑娘”,这倒勾起了我的好奇。你说这年头,哪还有真正站岗的姑娘呢?
我特意跑了趟地方志办公室,翻看那些泛黄的县志。这一翻才发现,原来“站岗姑娘”根本不是咱们现在理解的意思。在五六十年代修建丹江口大坝那会儿,工地上确实有过一群特殊的女工。她们戴着柳条帽,手持红绿旗,专门在施工路段指挥车辆。那时候机械化程度低,满山遍野都是靠人挑肩扛,这些姑娘往高处一站,就成了工地上最醒目的标志。
老水利局的退休干部张大爷告诉我,他十八岁刚到工地时,就见过这样的场景。姑娘们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台上,江风把她们的袖管吹得鼓鼓的,哨子声能在山谷里传出去老远。“那可真是我们工地的眼睛啊!”张大爷说着,眼睛望着窗外,好像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
如今的丹江口早就变了样。我沿着滨江路走了很久,问了好几个本地人,都说没见过什么站岗的姑娘。倒是在大坝纪念园里,看见座雕塑——个梳着麻花辫的姑娘,手里举着信号旗,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旁边散步的老人家说,这就是当年那些女监理工的缩影。
说来也巧,我在南水北调纪念馆参观时,碰巧遇见了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听说我在打听站岗姑娘的事,忍不住笑了:“我当年就在3号料场指挥过运石车呢!”她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那时候她们叁班倒,赶上夜班就得举着马灯。最难受的是冬天,江风像刀子似的,手冻得握不住哨子,可从来没谁叫过苦。
我在大坝景区转悠时注意到,现在的安全岗亭都换成了电子监控,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坐在控制室里。偶尔能见到几个女导游站在景区入口,举着小旗子引导游客,这倒让我恍惚间看到了些过去的影子。不过她们的工作内容,和当年的“站岗姑娘”已经完全不同了。
住在移民新村的陈嫂跟我说,她母亲当年就是工地的女监理。老太太现在快八十了,有时还会下意识地朝窗外张望,嘴里念叨着“该换班了”。这些习惯已经深深印在了老一辈的骨子里。
其实要我说啊,“丹江口站岗姑娘的位置”从来就不在某条街道或者某个路口。她们站在老照片泛黄的影像里,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深处,更站在这座水利丰碑的每一方混凝土中。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老辈人对这个称呼这么有感情。那是因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这些姑娘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建设家园的责任。
离开丹江口前,我又去了次大坝。夕阳把水面染成金红色,正好看见个穿着工装的女技术员在检查设备。她手里的检测仪滴滴作响,这和当年挥舞信号旗的姑娘,仿佛隔着时空产生了奇妙的呼应。时代在变,劳动的方式在变,但那份认真劲儿,好像从来都没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