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品茶自带工作室,罗定品茗自备茶室雅集
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纱帘洒进这间小小的茶室。朋友带来的凤凰单丛在盖碗里舒展开来,满屋子都是蜜兰香气。她边烫着茶杯边说:"还是你这儿自在,我上周去商业茶室,连说话都得压着嗓子。"
这大概就是罗定品茶自带工作室最大的魅力——它不像是消费场所,倒更像是爱茶人的共享客厅。记得第一次推开门时,我惊讶地发现有人正蹲在角落的炭炉前扇火,铝壶里咕嘟咕嘟冒着白气。主理人小林接过我带来的茶饼,很自然地聊起冲泡水温的选择。那种感觉,就像去老朋友家做客。
茶香里的慢时光
现在城里专业的茶空间不少,但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漂亮的茶艺师行云流水地表演十八道工序,你却不好意思打断她问这泡茶能不能坐杯久些。而在罗定品茗自备茶室雅集,你可以完全按自己的节奏来。上周遇到位老先生,用紫砂壶泡叁十年的老普洱,每冲一泡都要让我们猜猜茶汤的变化。他说:"茶要慢慢喝,故事也要慢慢讲。"
这种自由自在的氛围,让很多茶友把这里当成了据点。有人专门淘来不同产区的山泉水做对比,还有人带着自己焙火的茶叶来请大家品鉴。最有趣的是上个月,几个年轻人在这里举办了"盲品会",把各种价位的金骏眉混在一起冲泡。结果那款性价比最高的口粮茶获得了最多票数,大家都笑说以后不用交学费了。
小林常在茶架前整理茶具,偶尔会给新手建议水温。但他从不会对你的泡茶方式指手画脚,有次看见我用玻璃杯泡龙井,他还好奇地凑过来观察茶叶沉浮。"其实很多规矩都是后来人定的,"他晃着手中的建盏,"古人最开始煮茶还加姜盐呢,好喝最重要。"
遇见故事的茶席
在这里泡茶,总能遇见意想不到的茶席风景。有次邻桌的阿姨打开层层包裹的手帕,取出祖传的潮汕工夫茶具。她那把朱泥小壶已经养得温润如玉,冲注时手腕轻抬,叁道茶汤均匀分在四个杯里。"这是'关公巡城',"她笑着给我们续杯,"我奶奶说从前每家都有这么一套。"
另一个雨夜,有个姑娘安静地坐在窗边练习点茶。茶筅击拂的沙沙声和雨滴敲打芭蕉叶的声音交错,她在茶沫上画出歪歪扭扭的兰花。"刚开始学,"她不好意思地用茶巾擦拭盏沿,"但在这里失败多少次都不会有人笑话。"
或许正因为这份包容,让罗定品茶自带工作室成了城市里的特别存在。它不像咖啡馆那样喧嚣,不像传统茶室那样拘谨。你可以花整个下午只泡一款茶,看着阳光从东窗移到西墙;也可以突然加入陌生人的茶席,听他们讲旅途中的茶事。那些在别处可能觉得矫情的饮茶仪式,在这里都变得理所当然。
暮色渐浓时,朋友收起茶具忽然说:"你知道吗?我最喜欢这里的是..."她指了指正在给新客介绍储物柜的小林,"从来没人催我们离开。"窗外的霓虹灯刚刚亮起,而屋里的茶香还萦绕在梁间,像舍不得散去的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