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品茶教室工作坊,灯台茶艺课堂研习
推开灯塔品茶教室的木质移门,一股清幽的茶香便扑面而来。这不是那种高深莫测的地方,倒像是老朋友家的客厅,几位茶友正围坐在长桌前,看着老师用盖碗轻巧地出汤。有人小声问:“为什么我泡的茶总是苦涩?”老师笑着递过一杯刚沏好的龙井:“来,先尝尝这个,咱们慢慢说。”
这里的茶课从不讲大道理。老师会捏起一撮茶叶放在你掌心:“摸摸看,是不是像春天的麻雀舌头?”接着带你用盖碗注水,听着水流声从哗啦啦变成淅沥沥,那是水温在说话。当茶汤滑过喉咙的瞬间,仿佛能看见茶山上的晨雾。这种体验,让人忽然明白——原来喝茶从来不是仪式,而是用五感去认识一片树叶的前世今生。
在灯台茶艺课堂找回喝茶的本能
隔壁的灯台茶艺课堂研习又是另一番光景。这里没有固定的流程,每个人都可以带着自己的茶具来。记得有个姑娘抱着祖传的紫砂壶来“看病”,老师接过端详片刻:“这壶被茶垢堵住了气孔,就像人戴着口罩喝茶。”大家哄笑起来,随后老师开始示范如何温柔地唤醒一把沉睡的茶壶。
最打动我的是那次乌龙茶专题。老师同时泡了叁款铁观音,让我们轮流闻香。第一杯有兰花香,第二杯带着奶香,到第叁杯时,有人脱口而出:“这好像刚割过的青草地!”老师眼睛一亮:“对了!你们的鼻子比任何教科书都准。”原来,每个人的记忆里都藏着独特的味觉地图,只需要一杯好茶就能唤醒。
渐渐地,我发现这两个地方有种默契——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拆掉茶道那堵高高的墙。在灯塔品茶教室,老师会让你先把那些复杂的茶具放下:“今天我们就用一个玻璃杯,看看茶叶怎么在水里跳舞。”而在灯台茶艺课堂,他们甚至举办过“盲品擂台”,蒙着眼睛猜茶种,猜错了就罚喝一杯蜂蜜水,满屋子都是笑语。
如今我成了那里的常客。上周带新朋友去灯塔品茶教室,她紧张地问要不要背什么口诀,我学着老师的语气说:“记住,茶汤不会骗人。”看着她从最初手抖到后来能从容地泡出一壶甘醇的单丛,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这里总让人想来第二次、第叁次——因为每次离开时,带走的不是知识,而是某种被茶香浸润过的心情。
窗外的梧桐叶黄了又绿,茶室里的盖碗磕碰声依旧清脆。有时工作累了,我会绕路去坐片刻,不是为了学茶艺,只是贪恋那片刻的安宁。看着新来的学员从小心翼翼到眉眼舒展,仿佛看见去年的自己。原来最好的茶道,就是把日子过成茶的样子,在沸腾与平静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温度。